在工業化的曙光初現之時,機械的首要目標是提高生產效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19世紀中葉,德國因蒸汽鍋爐操作事故頻發,催生了TÜV的前身--一個檢查機構的成立。
進入20世紀60年代,韓國經濟迅速增長,但工業事故也隨之增加。政府采取了行動,自80年代初,KOSHA(韓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出了KCs(韓國認證)標志,表明機械的安全性能。
在歐洲,現代機械安全的誕生也不過是近40年的事情。1989年,《機械指令》的出臺標志著機械安全的實施成為強制性要求。自此,帶有CE標志(歐洲共同體)的產品可以在歐洲自由流通,無需考慮各國的具體法規,這也是CE標志被稱為"歐洲通行證"的原因。機械安全的使命永無止境,歐盟機械法規作為《機械指令》的繼承者現在已經發布,以適應變化的安全需求,并提供更大的實施支持。
自70年代以來,巴西就有規定機械和(機械)設備最低安全要求的國家法律:NR-12。直到2010年的最后一次修訂,它才成為強制性標準,并與歐洲機械指令接軌,因此也被稱為"巴西機械指令"。
相比之下,北美的公司則需要遵守各種標準、法規和指令。在北美,歐洲的符合性聲明并不適用。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UL)成立于1894年,其最初的使命是評估電氣實驗室的火災風險。在美國,產品標準、防火法規("消防規范")、電氣指令和國家法律尤為重要。
最新的國際機械安全法規趨向于遵循歐洲的指令和法規。例如,在中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負責定義和監控健康與安全措施。中國的機械安全標準適用于工廠和機械。自2002年5月以來,中國擁有了自己的認證體系--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CCC)。CCC標志用于標記認證產品。如果缺少標準,有時會將根據機械指令協調的EN標準轉換為國家標準。
在其他國家,如印度,實現安全工作場所目標的規范和標準目前仍在開發中。有兩個促進因素:首先,印度的機械制造商希望出口他們的工廠,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須遵守國際安全指南。其次,在全球公司在印度運營生產場所的情況下,它們通過自己的公司標準提高了該國的安全考慮。目前,印度標準(IS)仍處于草案階段。印度標準局(BIS)已經定義了近60個基于ISO標準的標準,這些標準將在未來幾年逐步引入。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機械安全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采取措施,以確保機械操作的安全性,保護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從德國的T?V到韓國的KCs,從歐洲的CE標志到巴西的NR-12,再到中國的CCC認證,每一個標志都是對安全承諾的體現。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法規的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機械將更加安全,工作環境將更加人性化。
皮爾磁在機械安全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皮爾磁在每個國家的子公司都非常清楚當地審批的安全合規程序,確保用戶的機械符合監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