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代IT技術和先進OT技術深度融合的今天,制造業界已不再滿足于原有自動化系統的封閉框架。近年來,基于IEC 61499標準的開放性自動化架構,因系統易重構,并能讓設備具互操作性,受到了廣大用戶和廠商的青睞。作為全球開放自動化領域的發言人和杰出賦能者,施耐德電氣計劃在2021年底開啟三場綠色智能制造創新峰會。
10月21日,重磅的《開放自動化白皮書》、開放自動化聯合研發實驗室,以及全新版本的EcoStruxure V21.2的亮相,為第一場創新峰會掀起了一波波高潮。筆者在本次峰會現場,也有幸采訪到了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以及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
更開放的自動化未來
在全球發展形勢多變,國內“3060”碳中和挑戰愈發緊迫的背景下,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同時邁向碳中和,已成為眾多工業企業關注的焦點。近幾年來,綠色智能制造創新峰會已經成為施耐德電氣最重要的年度盛會之一,旨在讓綠色智能制造理念深度觸達更多業界用戶。龐邢健表示:“施耐德電氣期望通過三場聚焦不同行業的綠色智能制造創新峰會,為從離散、混合到過程工業的細分領域客戶帶來更有針對性、更落地的碳中和發展路徑。”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
隨著開放自動化概念的深入和落地,現如今,國內的用戶和廠商都對開放自動化給予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認可。龐邢健表示,DCS、PLC等的云化,以及廠商對工業控制自動化系統的可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的強調,都重申了開放性的重要性,“更開放”二字也無疑是此場創新峰會的重點與特點。
峰會預告
●第二場峰會——11月4日,聚焦過程工業,以及礦山水泥、食品飲料和汽車三大行業。屆時,經過為期半年培訓孵化與PoC開發的第二季施耐德電氣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也將迎來最終成果展示。
●第三場峰會——11月25日,主要面向機械設備制造類企業,將帶來全新的輕量級MES系統,并為制造企業設計、建造、運營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解決方案。
助燃“燎原之火”
提到開放自動化,IEC 61499國際標準是繞不開的話題。以施耐德電氣EcoStruxure平臺為例,得益于IEC 61499標準,平臺可以使自動化應用程序能夠使用以資產為中心、可移植、經驗證的軟件組件來構建,而無需依賴底層硬件基礎設施。且基于IEC 61131-3的所有開發出來的功能塊,只需下發一個硬件運行時Run Time,就能夠輕松實現對新標準的全面兼容。
開放自動化能給業界帶來怎樣的變革?“即插即用”、“軟硬解耦”的益處已不必贅述,對于開發者來說,龐邢健表示,IEC61499所具備的特質,能夠使工程師越來越有系統思維,實現從簡單、繁雜的技術跳脫出,升級為一個真正的有思想、有創新力、有原創精神,幫助企業創造更多價值的系統開發者。
施耐德電氣與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共建實驗室并發布白皮書
作為本次峰會的“壓軸大戲”,施耐德電氣與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儀綜所”)重磅發布了《開放自動化白皮書》。白皮書系統地描述了開放自動化的基本特征和相關技術,分享了開放自動化在過程和離散行業的應用實踐,并對開放自動化的行業應用推廣和未來發展提出建議等。
此外,在峰會現場,施耐德電氣還與儀綜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出基于IEC 61499的實驗驗證平臺。研發實驗室具備探索和開發基于IEC 61499的不同系統、驗證不同廠商的硬件與軟件的互操作性,以及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IEC 61499培訓等功能。開放自動化的“燎原之火”已由點帶面地點燃,歐陽勁松表示,該實驗室既有標準體系的完善、專家團隊的培養培訓,還有典型解決方案的塑造提取和梳理,旨在為業界提供優秀的參考樣本和燈塔。
格局大開,共贏生態圈
毫無疑問,開放自動化正在給業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用戶角度來看,開放自動化能夠滿足用戶對系統韌性與日俱增的需求。據介紹,施耐德電氣上海智慧物流中心就部署了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成效是立竿見影的,該物流中心的故障識別和排除的速度提升至原來的四倍,錯誤率減少了45%,物流中心吞吐量提高了5.3%。
龐邢健表示,想要真正實現軟件和硬件解耦,讓工業生產擺脫束縛,真正地成長起來,IEC61499標準和開放自動化是關鍵的因素之一。在創新實踐中,施耐德電氣也始終走在行業發展前沿。在2020年發布的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也已于近期更新至V21.2版本。此外,施耐德電氣在推動IEC 61499國際標準方面,始終與高校等第三方保持密切合作。
放眼工業界,一方面,如果固守陳舊的IC95五層架構,層級之間很難互相滲透;在另一方面,開放自動化如若被任何一個硬件廠家壟斷,也都會給最終技術進步帶來很大的制約。龐邢健表示:“施耐德電氣不想成為開放自動化技術新的壟斷者,相反,我們希望成為支撐各方將IEC61499真正變成未來工業主流平臺的賦能者。”誠然,獨木不成林,唯有讓開放自動化在更多領域地落地,釋放更多工業潛能,才能造就百家爭鳴、合作共贏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