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達“水逐跡”- 水與環境教育特展,邀您循水 逐跡 看見水資源的珍稀
- 發布時間:2014/9/22 11:26:13
修改時間:2014/9/22 11:26:13 瀏覽次數:1073
-
-
您知道嗎,我們倒一杯水的距離是23步,埃塞俄比亞居民打水的距離是23公里;85%的人住在地球最干燥地方,7.8億的人無法取得潔凈水源,6至8百萬人每年因水而消失生命;臺灣其實是全世界排名第18的缺水地區?
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于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策劃展出“水逐跡”-水與環境教育特展,期能讓大家了解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水文改變、沖擊以及臺灣水資源窘迫的真相,進而鼓勵民眾珍惜用水,一起為節約水資源付諸行動。日前于臺北舉辦的開幕典禮,邀集臺灣“行政院環保署”常務副署長張子敬、“經濟部”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以及超級馬拉松好手林義杰等數十位產、官、學界代表參加。
臺達創辦人暨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于典禮中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今年公布的第五份氣候評估報告(AR5)中,對水的議題提出了多項警訊,但似乎較少受到關注。因此希望藉由“水逐跡”特展能讓大家更正視與因應水資源的問題。他也以臺達的綠建筑桃園研發中心為例,一年再利用的回收雨水量就有5,776噸,足以讓植栽澆灌及衛生用水,100%都使用回收雨水;另臺達位于中國大陸的吳江廠區,則是透過回收空調冷凝水、冷卻水塔水等再加利用,一年回收水的用量可達17,138 公噸,約可灌滿九座標準游泳池。
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水逐跡”這個展覽名稱包含了兩個概念。一個是科學數據相關的“水足跡”,也是我們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直接或間接所使用到的水,它反映出生活對于水資源的消耗與依賴度;另一個則是人類“逐水而居”,講的是水帶給人類生命的滋養,在展覽中我們會看到許多因為缺水而令人窘迫的故事。“水逐跡”特展與國際知名NGO合作,呈現各國節水作法,同時也關注臺灣水資源的現況。“水逐跡”不只是環境教育特展,更是一場結合多媒體影像的跨界展出。
臺達贊助林義杰的世界逐水之旅,現場花絮搶先看
為了喚起更多人注意水資源與生態永續問題,臺達于去年6月贊助支持華人之光林義杰拍攝穿越戈壁紀錄片,透過兩個350吋大屏幕與臺達高流明的投影方案,民眾可透過他的腳步與眼睛,貼近干旱現場,感受視覺震撼,并看見漠地中水資源匱乏的故事。
在展會中也可看到臺灣鄉土作家吳晟透過詩作和實際行動珍惜并守護水源;還可審視少數順天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如何讓人與水和諧共存;以及面對風災與土石流,高雄那瑪夏區居民如何仰賴自己上山布設的水管,分外珍惜得來不易的水資源。
“水逐跡”特展中也搜集了全球的為水行動,集結各地創意節水的做法和政策,從中可有許多的借鏡。其中的“阿乾浴室”則是直接從我們生活里所找到的具體實踐行動。阿乾,是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實行居家節水行動已逾六年,一家四口兩個月實際用水量,約為9度水,換算水費僅新臺幣45元。相較于臺北市每人每日自來水用水量,阿乾全家省了88%的水,一年就省下了228輛消防水車的水量。
“水逐跡”特展展期為9月13日至10月8日,免費入場,每周六與周日,特別邀請朱淑娟、王武郎、邱郁文、柯金源、吳晟與梁蔭民等臺灣知名逐水旅人,分享他們與水的故事。希望帶起一片大大漣漪,讓臺灣土地有機會在水資源、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