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綠色化
工業生態文明發展之魂
3月17日,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顧建黨應邀出席中歐校友工業互聯網協會發起的工業互聯·合之播節目,與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通過一場直播將智能與綠色深度融合,為廣大工業互聯網從業者呈現了一場工業變革的未來綠色圖景。這里既有數字化帶來的新生態,又有綠色加持下的新文明。本文就從智能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的角度,帶來這場工業生態文明的立體化解讀。
01顧總:從電氣化到智能化,共創數字工業新生態
顧建黨 總裁
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直播伊始,菲尼克斯電氣顧建黨分享了多年來對全球工業發展的觀察、以及對中國工業的本地化實踐,從自動化、電氣化、智能化三個階段、三方面帶來對數字化工業新生態的思考。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工業在每個階段都有需要改革的痛點和當時的“大勢所趨”。菲尼克斯電氣作為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牌工業企業,在每一個時代,都肩負起時代重任,給出自己的答案。從自動化到智能化,是技術與產業雙重驅動的進步,從電氣化到再電氣化是一次自我革新。首先,如果說自動化是OT技術在單個設備、單個系統、單個企業內部應用的結果,那么,隨著物聯網、ICT、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與智能化就迎來了擴展應用范圍,它從企業內部走到供應鏈、產業鏈之間,讓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也成為企業創新應用、創新生態的重要驅動力。其次,電氣化也迎來了更深化的應用——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都在進入全電氣化時代,這是工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工業數字化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那么,在全電氣時代,菲尼克斯電氣將肩負怎樣的使命,為全球、為中國貢獻哪些力量呢?在直播中,顧總表示,未來十年最大的產業變革,也是中國菲尼克斯最大的使命,它是一次全方位的革命,是需要全社會各產業、各環節、各角色相互配合、深度協作的一次“共創”的革命。其中,能源革命、交通革命、數字化革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三方面。能源方面,我們必須由內而外改變能源結構,從傳統能源到綠色新能源,并進而促進企業的用能習慣、強調企業的ESG生態責任,因此可以說,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主題是雙碳和數字化。對于交通革命,我們同樣要貫徹綠色能源的結構化調整,力促傳統汽車向智能新能源汽車的轉變。對于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要將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傳統的工業OT知識形成緊密結合,并與綠色能源、電氣化、網絡化協同,著眼于企業轉型需要的痛點,提供易用的、實用的解決方案。
最后,顧總再次強調了菲尼克斯電氣這家與中國結緣已久的德國企業,一直以來堅持在中國為中國的理念、用精誠合作的態度、領先的產品與方案,陪伴并幫助廣大中小型中國工業企業踏出自動化、數字化、電氣化的轉型每一步。他認為,創新引領必須要根植于工業市場的身處,與企業共命運、與趨勢同頻率:源于能源、超越能源;源于連接、超越連接;源于電氣、超越電氣,源于德國、根植中國!菲尼克斯電氣正在打造一個全新的2.0模式,從社會責任到商業模式,全面賦能全電氣社會。
02武總:能源互聯網與工業的綠色行動
武鋼 董事長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當綠色能源與工業互聯網緊密地關聯在一起,一場面向全社會、全產業、全企業的綠色行動就此拉開帷幕。金風科技作為綠色清潔能源與雙碳戰略的領軍者,已經深深融入工業互聯網的大潮。本次直播中,武總從能源雙碳市場、中國的減碳減排行動、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以及金風科技的實踐案例,分享了對產業的思考和經驗。
不可忽略的前提是,全球的清潔能源市場正在蓬勃發展。武總提到,在《巴黎氣候協定》的全球共識下,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占比迅速提升(將從24%提高到85%),太陽能光伏和風力發電,在能源轉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而中國作為全球雙碳戰略的探路者,中國電力電網總裝機22億千瓦,其中風電裝機超過了3.26億千瓦14.8%。到2025年,風電的裝機將超過20.5%,繼續保持并鞏固中國第三大主力電源的優勢。
不難看出,清潔能源無論是從供給端還是從消費端,都在逐漸取代非可再生能源。相應的,能源產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也在迅速提升,例如,風力發電的準確率已超過95%。因此,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應運而生,迎來大規模的應用和發展。一方面,基于新型電力系統,“新電氣化”進程可以加快發展,應對電力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系統靈活性需求高,形成對氫能、儲能、靈活調節的能力;此外,隨著,電能消費從剛性需求向高彈性柔性需求轉變,能源互聯網一體化的趨勢愈加明朗。基于這些判斷,金風科技充分發揮源網荷儲的協同互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在面向工業領域的綠色減碳規劃中,節能改造是重要一環。工業是我國的碳排放大戶,因此綠電替換、基于平臺化的統一能源管理新方式勢在必行。金風科技已與許多工業園區、大型生產企業共同探索減碳減排的可行路徑。在北京亦莊,金風科技打造了中國首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園區,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達到50%以上,實現了年減排4950噸。
事實上,這不是金風科技對于綠色智慧園區的首次探索,早在十幾年前,金風科技就十分重視園區的能耗與能源利用,因此十余年的實踐可總結為幾個重要經驗:多能互補的智能微網、能效統一管理平臺、制冷節能與污水處理優化、冷熱負荷節能系統、在福建和江蘇等地展開綠色園區嘗試。一步步走來,金風科技將智能化技術與綠色化實踐做到了完美融合,并打造了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平臺化統一管理、能效分析等一體化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最后,武總談到了他對于工業企業綠色供應鏈的行動建議,他認為,工業企業應加強評估供應商的社會責任,形成一定的準入標準,從而推動供應鏈零碳轉型,重視供應鏈的節能降耗、綠色能源配比,就有望形成自下而上為工業互聯網的賦綠通道。
03大咖對話:共鑄工業新文明之“魂”
直播的最后環節,匯川技術數字化總裁王宇女士代表“中歐校友工業互聯網協會的平臺與生態組”的組長,從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角度,以及站在生態戰略的高度,與菲尼克斯電氣、金風科技兩位大咖展開對話,思想碰撞、理念共享。
早在去年年底,王宇在南京就與顧總約定直播計劃,隨后王宇開始構思與兩位大佬的直播主題、對話議題。反復看了多遍去年PHIDF上兩位的演講,一個“魂”字從躍然于思路。王宇表示,這是受戰略大師王志綱的影響,他在做戰略咨詢時常說一句話:戰略的要害就是找魂,即是定位。在當前數字化技術、新能源技術驅動著工業結構性變革,對于所有的工業企業來講,智能化和綠色化是每個工業企業的戰略性議題,同時也是企業重新定位“找魂”的指向標,未來企業如果在這兩個方向上不具備能力,必然會出局,同時如果沒能在智能化和綠色化上找到“魂”并構建出自身的獨特優勢,也是很難領先的。這兩家公司數字化布局都做得比較早,在產業轉型升級中也是積極發聲,何不請兩位談談他們是怎么找魂的,又是怎么行動的,讓魂體融合的呢?
問答環節
Q:工業數字化轉型、產業升級浪潮中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同時,能源互聯網也隨新能源、雙碳戰略而大熱,請教兩位,工業互聯網與能源互聯網這兩張網的本質及關系是什么?
金風武總:
能源供給端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將不斷提升,形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需求側使用場景多樣,隨著雙碳戰略深入工業,能源需求側的精細化、動態化要求變高,過去源隨荷動的實時平衡模式、大電網一體化控制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向“源網荷儲互動”,大電網、微電網及直流組網并存模式轉換。能源轉型離不開電源和負荷側的共同變革,負荷側不僅是用電,還有對電網調節的智能響應。能源互聯網不是一張網,而是源網荷儲多方資源靈活調控的系統。
所以構建“能源互聯網”需要用先進的傳感器、控制和應用軟件,將能源生產端、能源傳輸端、能源消費端的數以億計的設備、機器、系統連接起來,形成能源互聯網的“物聯網”。通過物聯網采集,結合運行數據、天氣數據、氣象數據、電網數據、電力市場數據等進行整合處理建模,結合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進行預測和調節,使得需求和供應將可以進行隨時的動態調整,優化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端的運作效率。
工業互聯網為能源互聯網提供了從數據采集、分析、建模優化到智能化的技術支撐,而且隨著工業互聯網的普及,負荷側的數字化程度提高,將大大促進能源流、價值流、信息流來綜合進行分析和分配,多能互補、源荷互動、循序漸進促進能源轉型,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
菲尼克斯電氣顧總:
能源互聯網是從能源視角,關注能源從需求、生產、傳輸、儲存和使用各環節中資源的流動、消耗和調節;工業互聯網是從制造的視角,關注產品從需求、設計、生產、交付這個全流程中,人機料法環這些生產要素的流轉、分配和價值轉化;這是兩個不同的系統,關注中心不同,兩個系統是有交集的。技術架構上是相似的,都充分融合了數字化技術能力,用數據來管理和運營整個系統。
菲尼克斯電氣提出的“賦能全電氣社會”,則是將工業和能源兩個視角結合起來,推進電氣化的創新,推進工業文明智能化、綠色化。
主持人的啟發
工業互聯網從其ICT技術架構屬性來講,對于工業數字化轉型和能源系統轉型都是適用的,換個視角,能源也是屬于工業領域類目,所以說,能源互聯網很好地證明了數字化將重新定義各行業。
Q:兩個公司都非常注重數字化的能力建設,也是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先鋒,請教兩位企業家在數字化投資決策上是怎么考慮的,另外,這幾年的行動下來,對企業有哪些影響和變化嗎?
菲尼克斯電氣顧總:
對于數字化能力建設,我一直強調雙輪驅動的理念,一輪是內部數字化程度提升,包括企業運營管理系統,生產制造系統的數字化等,另一輪是菲尼克斯電氣要有運用軟件技術的能力,為我們的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這兩部分是相關的,又是不同的,內部的數字化提升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客戶需求,與客戶連接溝通,但要把軟件技術變成產品能力對外賦能,還需要很多其他能力,例如將硬件軟件集成解決方案交付的能力,當然不止這些。這些年我們陸續推出PLCnext、MOMnext、Proficloud這些軟件平臺來服務客戶和生態。
在內部組織的推進上,首先是領導者的認知和能力,對整個公司有極大的示范和引領意義;領導者還要為公司創造持續學習的氛圍和組織行動提升員工的認知,例如我不僅自己參加了花老師的數字化課程還帶領管理層一起聽課、討論、制定與工作結合的行動,讓大家在實踐中迭代修正提升;第三是要在組織里找到示范團隊破冰,不僅是行動而且是做出成果,讓大家加強信心;最后要在公司形成持續成長的文化,讓組織保持學習、開放、敏捷的能力。
金風武總:
數字化的投入是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也是從內部需求開始的。剛開始大家都是有抵觸的,因為要梳理流程,定義數據,制定規則這些事情,多了很多事情,也是比較麻煩的。后來員工在數字化的過程有了“被賦能”的感受,這個體驗讓他變積極和主動。舉個導入IPD數字化系統中的例子,我先后采訪了30多個產品研發的人物,他們使用后都感覺很興奮,原來只是看到局部,現在是看到上下環節別人的專業領域,例如他的專業是電機,現在他通過平臺了解到了控制、載荷,擴大了他的知識結構。在IPD流程中大家變化了協作關系,清楚跟別人合作的流程以及接口,并且知道他的創新會影響到上下其他同事,以及其他同事的創新與他的關系。
還有一個例子,過去一個產品認證過程收集很多產品數據,要會議溝通,催資料催進度,可能還有錯誤要糾正。現在我們有了平臺,研發部門只要在平臺上給個授權密碼,就可以讓認證部門自己去取資料,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減少了研發人員在工作中被打擾,同時通過可以監管到數據資料查詢的過程,可以更好地保障數據安全。
主持人的啟發
武總提到的員工在數字化流程協作中有“被賦能”的感受,這一點是我過去沒有關注到的。但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數字化第一大價值就是透明化,在整個工作的流程中大家的工作可見,包括范圍、職責、進度、相互的接口等,過去的分工方式讓每個人受限于特定的范圍內,信息是封閉的孤島,數字化的協作模式是個開放系統更有利有意愿的,主動地人去學習。我嘗試歸納了三點數字化對組織的影響:封閉到開放、孤立到連接、有限變無限,整個團隊在協作中實現了彼此賦能,認知提升,促進創新,也就是顧總上面提到的企業持續成長能力。
Q:兩家公司都有把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封裝成產品和服務對外輸出,如何看待企業數字資產私有性、安全性?還有行業內協同需求如何應對?
金風武總:
這的確是當前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目前我們也遇到下游客戶跟我們要數據,我們當然是很愿意開放,但提供的數據如何使用,邊界和規則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款,是需要至少行業層面要盡快出臺制定相應辦法。例如我們交完設備后,這個設備需要持續提供運行優化、維護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是需要客戶開放設備的運行數據,這時候就涉及到數據共享和使用的邊界設定問題了。目前企業對數據是資產、是有價值的,對數據的私密性和保護意識已經很好了,目前我們只能通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友好協商來達成合作,但使用的邊界設在什么地方,這些是需要相關法律的監管體系來保障的。
菲尼克斯電氣顧總:
內部實踐和外部賦能在能力上存在差異,直接把內部實踐的應用放到外部市場上未必適用,在外部賦能上除了數字化的能力和經驗外,還需要構建其他能力,例如軟硬件集成解決方案的能力,市場運營能力,服務能力,這時候企業原來的數字資產可能體現在其中的就很少。從組織設計上,也是分開的,只是在技術能力、人才培育上是互通的。
主持人的啟發
這是線上觀眾提的問題,挺有代表性的。他提到的已經封裝成產品或服務的數字化能力應該是指企業在行業積累的專業知識,這里面包含了兩個問題,一是專業知識是否可以被其他企業應用,這是關于私有性;二是安全性,是否是外泄了公司數字資產。第一個問題要看企業是否有提煉專業共性需求的能力,其實是產品能力,只是把自己公司做的東西直接拿給別的企業,兩個影響都有,包括安全性;如果是提煉出來的知識,企業自己的部分已經占比不多了,已經不是企業直接的數字資產了,本質已經轉變成一種能力,企業開放哪些專業能力是安全的,的確是需要建立決策機制的。武總提到的問題是關于企業對數據的管理,企業間合作在數據資源的授權和使用的邊界如何設定和規范,除了法律行規外,運用技術手段,例如區塊鏈技術,可能更為行之有效,我個人是非常看好區塊鏈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因為產業價值鏈涉及到多方利益,不過最終還是要看技術的易用性,在此之前,企業也可以自己制定一些數據管理辦法。
從武總的回答中,可以推演出金風的業務已經從設備提供向全生命周期服務提供延伸,新業務設計、運營模式,組織規劃是怎樣,目前的發展情況,甚至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是我挺想問的問題。還有對于菲尼克斯電氣,公司對數字化業務能力投資的定位,是現有業務技術維度上的豐富,方案力的提升,還是獨立新業務呢。
Q:兩家公司都對生態戰略非常重視,而且已經行動起來了,融入產業生態系統,構建企業生態又將是每個工業企業面臨的重要議題,兩位企業家對生態構建是怎么思考的。
菲尼克斯電氣顧總:
菲尼克斯電氣2010年提出生態戰略,呼吁工業人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數字工業的新未來。數字工業的藍圖和潛力是非一家企業所能具備的,需要相互的深度合作來構建共贏的工業立體式生態網絡,我經常用1+1+1>10的價值邏輯來形容這個生態網絡的未來空間,這要成為工業企業的哲學和基因,也是生態戰略的起點。
菲尼克斯電氣創立之初是做連接的,今天我們發展到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領域,涉及到能源、工業、建筑、新能源車等行業領域,我們要積極主動的與各行業進行連接,加強連接的技術能力,數字工業最難的是OT與IT的無縫對接,菲尼克斯電氣要成為OT和IT連接平臺的提供者,要打造以PLCnext平臺為核心構建產品連接的生態、同時發展數字工業應用生態,要把PLCnext打造成數字工業的數字底座,賦能中國廣大的自動化和數字化廠商、特別是數字工業解決方案的新玩家。
我們有個重要的智能產業生態市場平臺,就是PHIIDF,已經辦了9屆了,剛開始就是一個臨時建立起來的活動項目組,把客戶活動辦起來了。后來我們就逐步形成了一個核心團隊,把PHIIDF聚焦的受眾從客戶擴展到整個菲尼克斯電氣生態伙伴,也從中積累出一套持續運作的經驗和辦法;現在是第三階段,與公司各部門之間進行深度融合,讓PHIIDF成為公司對各產業合作伙伴連接傳播交流的平臺;我希望第四階段是成為菲尼克斯電氣與外部生態伙伴協同共創的平臺。
金風武總:
我們是從思考“企業建這個生態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來找生態定位的。我們追求生態建設還是為了創新驅動。對于一個企業要引領這個行業,走在產業前面,光靠企業1000多個研發是不夠的,加上邊緣的技術人員,幾千號人也是遠遠不夠的,就聯合產業多方的技術伙伴來共同發展。
我們把創新體系分成了三層:理論創新、實驗創新、數字孿生創新。實現這些創新,我們需要一個多層的生態圈。第一層主要是內部,我們也引入了Triz的方法論,在內部打造創新生態平臺,讓技術、服務、產品不同部門,用跨界思維在平臺上合作創新,這是第一個圈;第二圈是針對技術供應商,合作伙伴,我們發現合作伙伴之間只是商務買賣關系是非常短暫的,只有以技術合作創新為合作原則才能長久發展,我們會跟合作伙伴做技術信息共享、聯合課題研究、數據共享等合作;第三圈就是面對社會的公共資源,這些合作是比較長期的,例如我們跟高校做材料長期研發。通過這個生態系統大大豐富了我們的創新資源,加強了創新能力,這幾年運作下來,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主持人的啟發
在戰略生態的思考上,兩個企業在方向選擇上有明顯的不同,這跟他們當前的技術和市場資源有關。菲尼克斯電氣是做連接器開始的,從產業鏈的位置來看,是處于中間環節,所以菲尼克斯電氣在生態戰略上的選擇是加強自身數字化能力,尤其是連接能力,做配角,積極融入各生態系統。所以菲尼克斯電氣的生態拓展是以市場圈擴大為主的,仔細看菲尼克斯電氣的布局,在數字化能力的構建也已經大大擴大了原先業務范圍,這樣即便仍然是連接,配角,在不同的行業市場可以有更靈活的生態策略。
金風是系統級廠商,直接面對用戶,這樣的產業位置決定了金風對技術的關注度更高,通過持續打造技術創新優勢來保障、提升其產業地位。通常來講,技術生態戰略是更為注重體系化、效益和邊界約定的,運作上也是比較嚴謹,時間原因,武總只介紹了體系部分,規則及管理沒有細談,有機會當面再請教他。另外,武總沒有講的是他們市場生態上的布局,根據公開新聞,可以看到金風在零碳賦能業務上也在主動出擊打造生態圈,還有綠色供應鏈的賦能計劃。
生態戰略是一個可以包下很多內容的議題,企業選擇哪個維度來搭建自己的生態系統,是關乎到企業中長期競爭力的,而且生態系統不是企業外掛,而內外部能力融合后的重新設計的全新系統,不僅要考慮生態的治理,也與內部的組織設置及運轉模式緊密相關。
直播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