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一篇名為《就算老公一毛錢股份都沒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創業者》的文章引爆互聯網,男主身為創業公司CTO,辛苦多年最終卻敗在了資本市場的“丑惡嘴臉”前,女主在心疼之余搬出的理由卻是男主身為技術人員,只知道埋頭苦干技術工作,而資本運作這些鬼蜮伎倆實在是防不勝防啊……

之前阿里因為程序員寫腳本搶月餅而被開除一事在網絡上也是掀起一陣陣“腥風血雨”,我們不得不思考,曾幾何時,技術人員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另一種人”,并且被貼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簽:不愛交際、性格孤僻、不理世事、技術至上……且不論這些標簽是對是錯,技術人員本來就廣泛的存在于各行各業,只是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興起,程序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其實他們和醫生、律師、工程師并無二致,都是有著專業技能的人才罷了。
任何職業只要做精做深,都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職業病”,長久的專注于一件事情,這種職業特性肯定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性格,例如我們小時候一般都會對教師子女投以同情的目光,在學校里被老師管束,回到家里總算可以輕松一些,教師子女則還要“忍受”父母教師般的教誨,而教師的職業特性其實非常有利于家庭教育,從普遍情況來看,教師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比較好的,人們很難100%的把工作和生活區分開。
在我看來,要求技術人員像銷售人員或者公關那樣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無異于天方夜譚,他們很多人的工作確實不是和人在打交道,每天與他們對話的都是機械、計算機、數字、原理……而在這些專業領域,沒有那么多的灰色地帶和中庸之道,它們往往非黑即白。不信你去問問制造業中的工程師,高精度制造工藝中的機械往往就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專家也是對理論探尋容不得半點馬虎,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也無法成為引領行業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技術達人。
我腹黑的認為,對于技術人員的偏見來自于其高額的收入,但這不也印證了當前大多數企業依然遵循著技術至上的觀點么?華為始終保持年銷售收入15%的研發占比,百度則達到了17%,在制造行業中,各個企業也保持著高比例的科研人員,保證新產品和技術的研發。例如智能制造領域的易往信息,其研發團隊占全體員工比例60%,匯聚行業高級工程師、資深從業者和行業專家首創性研發出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和精益生產運行管理平臺FlexEngine,打造制造業和商業共榮的生態圈和新型智能工廠閉環,成為國內智能制造領域與國外競爭的尖兵。
誠然,技術并非萬能,面對這個喜新厭舊、飛速發展的世界,技術人員也同樣需要與外界溝通,他們需要了解公司的發展方向,需要明白當前的行業走勢,需要清楚客戶的需求,需要將產品的優勢準確的表達出來,這些都是他們的技術無法完全解決的。但是我們可以用更多的專業人才來承擔這些工作。以易往信息為例,在保持研發的同時,他們為自己的產品和業務配備了強大的咨詢服務團隊,團隊成員來源于在行業中工作多年的專家,他們了解客戶的痛點和當前的行業形勢,對公司研發的方向能起到主導作用,也成功架起了客戶和技術人員之間的橋梁。
任何一家成熟的公司都不會苛求技術人員無所不能,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創造者,任何企業都會給技術人員配備更加完善的支持團隊,畢竟在當今社會,團隊作戰往往比單打獨斗更有效率,特定的工作交給專業的人才,這才是保證企業基業萬古長青的秘訣,技術人員或許真的存在不少問題,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呢,他們需要更多的理解、更耐心的溝通和更加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