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春節前后工作過于繁忙,終于在二月結束前,看完了這部16年底就已經上映的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對于各大影評網站大都給出8.5以上的高分,我也是充滿了期待,在看過之后,這部影片也確實是做到了眾望所歸,個人感覺是繼《拯救大兵瑞恩》后又一部經典之作。
在二戰史上,鋼鋸嶺是沖繩島上普通的小山包,也就是說是沖繩島戰役的一部分,沖繩以前叫琉球,不過按照國際法,早已經并入日本領土,占領沖繩的意義十分重大,一是因為沖繩是日本領土,二是因為沖繩島上,美軍新建機場起飛的轟炸機,可以100%帶滿炸彈,把本戰略目標炸個稀爛.原子彈載機B-29,就是沖繩機場起飛的。所以,這也是日本鬼子為什么要殊死抵抗了。
結果開頭以為我看錯片了,播的是愛情片?而且哥哥也只是襯托而已,我以為會有點關于二哥的故事。原來一切是為了主角光環而鋪路。
在鋼鋸嶺開戰的時候因為真實感被嚇到幾次,大家撤退的時候主角還留下來救人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心里想著主角會死的了,會死的了。結果結局卻出乎意料的主角不單只活著,還拯救了很多士兵。可怕的戰爭讓我們厭惡日本人,日本人極其殘忍的殺戮手段都讓人膽戰心驚的。

然而,這么一個堅持著信仰拒絕槍支的士兵在殘酷的二戰中存活下來,還拯救了七十多名士兵獲得光榮戰績。片尾中播放了電影主角的原版片段,讓人無比動容。我們都知道電影和電視劇總會傳播一些好的思想好的事情,傳遞著正能量。但是當一部電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帶給我們的感受又是刻骨銘心的。
然而我又犯了無恥的職業病,每當看到美日戰爭的情節,或是二戰的歷史,總會不禁聯想到戰爭的背后,其實是一場國家經濟實力與工業水平的展現。為什么德國二戰能單挑全世界?二戰前,德國的柏林科學院是要比倫敦科學院還要牛叉的科學圣地,二戰前,德國是獲得諾貝爾學獎最多的國家,這也是為什么德國的武器裝備在二戰那么牛叉,導彈、噴氣式戰斗機、突擊步槍、雷達......等等都是德國首先投入實戰的,奔馳、寶馬、大眾、勞斯萊斯、保時捷等等德國著名的汽車企業,康采恩、聯合化工、克虜伯鋼鐵、萊因重金屬、西門子電氣、梅塞施密特......等等世界一流公司!光隨口就能舉出這么多世界一流的公司和企業,而德國像這樣的公司還很多很多,比如德國的飛機制造工廠,在二戰爆發前只有幾十家,戰爭爆發后擴充到兩千多家,年產飛機幾萬架!
德國敢打世界大戰,不是人家腦子進水了,而是人家真有那兩把刷子!德國竟然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且都是主角!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最后逼得全世界聯合起來才勉強打敗德國!
再回頭來看美日之間的差距。
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余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日本國民經濟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打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于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美國的汽車產量是日本的80倍
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于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高的。日本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么進入消耗戰后,日本必敗無疑。
軍工生產
海軍方面:
太平洋戰爭初期主要是日美海軍之間的較量,因此雙方海軍裝備軍艦的數量及質量往往左右著戰役的勝負。
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生產能力上的差距,何況,美國的主戰航母搭乘艦載機的數量上要遠高于日本。到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空前強大。實際上,到1945年,美國海軍已經比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海軍加起來還要強!
空軍方面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空軍方面擁有一定優勢,戰斗機數量上要優于盟軍飛機。而且日本戰斗機飛行員經歷了大量戰斗,不但訓練有素、擁有豐富的戰斗經驗、并且士氣高昂。但隨著美國龐大的國家機器進入高速運轉,日本空軍的優勢很快就被轉換成了劣勢,大量的飛機被盟軍擊落,而本國的生產能力卻又很難及時彌補。到了1943美國生產的飛機約有97810架,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兩國之間的差別非常之明顯。
陸軍方面
由于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不過由于對手(先期是中國這樣輕武器都不足的國家)和戰場的特殊性,才使得這個致命的缺陷沒有釀成災難性的后果。日軍與美軍之間主要以海戰、島嶼爭奪戰或者東南亞叢林戰為主,機械化重型裝備的作用較為有限。真正讓日軍領教機械化部隊威力是1939年諾門坎戰役,正是由于蘇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優勢,日軍才會選擇“南進”這個當時看似正確、現看來是錯誤的戰略方向。
1941-1945年,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重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于盟軍的輕型坦克。由于日軍坦克戰斗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從以上文中數據的對比,也就印證了我之前提到的觀點,工業生產水平直接決定國家的命運。筆者所在的易往信息,也是工業生產行業內的一員,這也是為什么觀影后的感觸更為深切,在如今世界看似和平的年代,其實我們的戰役才剛剛開始,面對德國率先提出的工業4.0,各國都開始加速了工業化的競爭,一場無聲的“戰爭”已然打響,我們的工作面對生產第一線的生產工廠,使命則是將中國的生產工廠改造優化,使企業可以完成換代升級,達到信息化與智能化,擺脫落后的生產水平,與世界接軌。戰爭的關鍵則是搶占時機,時間的利用更為關鍵,我們為了可以快速,有效,安全的提升生產水平,在提供智能軟件的同時,也將智能裝備加入其中,智能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則是我們的強力武器。
在最后片尾播放字幕的時候,我們靜下來想一想,作為工業行業中的從業者,我們身上背負了更高一層的使命,我們看似平常的工作,也在影響著中國工業的歷史發展,我們同樣很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