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制造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形勢下,我們獨能保持較好的勢頭,且表現出無比巨大的發展潛力,不得不說我國制造業在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由于外在、內在的諸多因素,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與開發,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均發生極大的變化。我國制造業未來面臨前所未有新的挑戰與機遇。那么,在此關鍵時刻,讓我們回溯世界制造業的大遷移,重新認識制造業。
制造業的四次大遷移
普遍認為:從英國工業革命至今,全球范圍內共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制造業遷移。分別是:
第一次,20世紀初,英國將部分“產能過剩”的產業向美國轉移;
第二次,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德、日等戰敗國轉移;
第三次,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德、日向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以及拉美部分國家和地區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
第四次,上世紀80年代初,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含量高消耗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逐漸成為第四次全球產業遷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制造業成就強國
曾經,工業革命成就英國的強大,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美國以制造流程創新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承接英國的工業基礎,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成為世界經濟超級強國(當然,美國的崛起還有其它復雜深層的原因);德、日等國也先后在全球制造業的遷移中受益,迅速發展成世界上最強的幾個經濟大國之一;我國也在第四次全球制造業的遷移中,經濟水平得到極大的發展,綜合國力已經攀升至世界第二。這不禁讓人深思:制造業像是被賦于神奇魔力一樣,它在哪里興起,就似在哪里發生了核聚變,使得所在國家和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進而是綜合國力的大大提升。
如今,再反觀那些主動或被動“去制造業”的國家。在2007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由于失去制造業所帶來的諸多屏障,而變得不堪一擊。比如歐盟國家,金融危機使其銀行業遭受重創,進而導致經濟全面衰退;即使如此強大的美國,對危機也束手無策,致使大范圍的人口失業,銀行大面積倒閉,經濟全面停滯……
制造業的危與機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新技術的高速發展,目前制造業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改變;美、德、日等發達國家甚至準備將一些高附加值的制造產業遷回本土;再者,國內制造業的成本正在不斷增加…… 使我國制造業發展之路困難重重。
然而,易往信息深知:我國制造業雖遇到種種危機,機遇卻遠遠大于風險。向來市場需求決定制造業的發展規模,我國巨大的消費群體決定了,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中國仍將是世界的中心市場;豐富的資源、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尤其是國家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直接指明了我國制造業發展最大的機遇——智能制造。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易往信息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擁有功能強大的FlexEngine精益生產運行管理平臺,布局智能裝備市場,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最新前沿技術方面展開協作與研究,目的是為制造企業提供完善的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
在機遇面前,我們當前最要緊的就是積極響應國家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盡快實現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為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發展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