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相繼提出和不斷深化,全球制造業正在向著自動化、集成化、智能化及綠色化發展。結合中國制造環境來看,智能制造不僅僅是去貼合國際工業發展,也更符合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現狀,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成本上升,教育普及化使得工程師數量成長迅速,人才架構已經導向裝備升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全球化定位中賴以成名的優勢在于富裕勞動力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但是回顧過去十年,制造業人均工資10年翻三倍。可見,中國經濟正在告別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而走向新要素配置下的均衡,即更多的資本,更少的人力。這是智能制造代替人工的一個基本的經濟學背景。未來10年,中國的勞動力體量面臨向下拐點,意味著體力勞動從業者數量減少,從而體力勞動定價提升,工學畢業生人數不斷擴充,意味著工程師隊伍擴張。
由此可見,未來中國制造企業中,工程師的數量有可能將會超過一線工人,以人為本,以科技帶動發展,將會是中國制造企業新的經營理念,技術型企業發展則更為穩健與扎實,逐步淘汰繁瑣的手動作業,循環操作等一系列人力勞動,而與之相對的,則是一線作業的缺口,此時智能裝備應運而生,成為了工業轉型中的重要一環,從智能裝備的定義來看,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裝備,它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以機器人代替人力,以前從科幻小說中看到的情景,如今以成為現實。
如果我們覺得之前所說過于空虛,那我們來看看坐落于江蘇泰州的易往智能裝備分公司,易往信息自2003年以MES軟件起家以來,與制造企業多年的合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進一步實現軟硬件結合,如今以可以推進自動化成套生產線,智能控制系統,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專用裝備的發展,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
易往智能裝備將如今主流的智能裝備分為四類,機器人配套設備,自動化生產線,智能檢測以及AGV。說到以機器替代人力,步驟也可按這四類設備進行講解,首先是工業機器人,它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可以自動執行工作,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可以實現自動取放工件,自動裝配,自動焊接及危險性操作等。隨后自動化生產線將工位與工位之間進行自動銜接和輸送,根據人工的操作基礎來實現自動化生產組裝。
之后產品進行智能檢測,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和出廠之前,對產品性能及各方面進行檢測,通過重量檢測,性能檢測,影像識別檢測等,防止不合格的生產產品發行到市場。最后一步是AGV,意即“自動導引運輸車”,裝備有電磁或光學等自動導引裝置,可以沿規定的導引路徑行駛,具有安全保護以及各種移載功能,作為輪式移動機器人。AGV以輪式移動為特征,具有行動快捷、工作效率高、結構簡單、可控性強、安全性好等優勢。與物料輸送中活動區域無需鋪設軌道、支座架等固定裝置,不受場地、道路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在自動化物流系統中,最能充分地體現其自動性和柔性,實現高效、經濟、靈活的無人化生產。
看過易往信息的智能裝備工廠,一件產品從生產到送至客戶手中,整個環節中,也許不再會經過幾位人類的雙手,這就是未來的中國智造。放眼全球,中國制造業占全球的20%,而其中智能裝備卻不足全球的12%,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智能裝備的發展只有潛力與機遇,工業機器人將會與廣大的工程師協同合作,他們仿佛再說:我也是偉大勞動者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