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11年1250.26億元增長到1653.37億元,增長了32.24%。”在1月16日舉辦的“2012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年度峰會”上,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如是顯示,而2008年時,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的產值僅有417億元,不難發現,我國節能服務產業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
加快產業協同發展
據了解,如今,我國節能服務產業已在全國范圍內有所布局,初步形成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聚集發展的產業空間布局,在各區域內,又形成了以各省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發展的格局。其中,環渤海地區節能服務產業基礎比較好,是我國節能服務產業最為聚集的地區;長三角地區在人力資源、技術開發轉化、資金支持等方面優勢明顯;而珠三角地區,如廣州、深圳等地,憑借眾多產業,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協同發展,在能源管理、系統優化領域發展迅速。
《報告》顯示,從地區分布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貢獻率分別為59.2%、26.7%、14.1%。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節能服務產業集聚初步形成,但區域發展依舊不均衡,差距明顯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就各區域發展來看,產業集聚區域存在聚而不合,產業協同效應差等現實問題。
由于節能服務產業涉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建筑工程多個領域,產業協同程度對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有著較大影響。從目前產業間協同來看,我國節能領域的投資分布中,工業與建筑節能投資仍占到全部節能投資的約90%。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能處處長陸新明指出:“未來,節能服務領域要由工業為主向工業、建筑和交通多領域轉變,不斷擴大節能服務范圍,積極提升非工業領域節能服務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由于用戶對整體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多數用戶節能需求涉及多個細分領域,節能服務單一服務內容已經不能適應下游需求的變化,正在向提供整體服務轉變。
隨著下游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節能服務產業將在國家、地方以及相關支撐領域獲得更多的支持,目前江蘇、廣東、湖南、安徽等多地已對節能環保產業進行了系統性規劃,在節能服務領域,各地政府已從產業整體協同效應出發,更加注重服務產業集聚引導,節能服務產業集聚發展將實現突破。
而在需求側,節能服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發展模式將得到改善,節能服務公司將從提供單項服務向提供整體、綜合的解決方案發展,節能服務企業將在“節能診斷-方案設計-項目融資-項目建設-項目運營”的服務鏈上自發形成協同發展態勢。
掣肘資金難題
《報告》同時顯示,截止2012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達4175家,比上年增長7%。然而,由于我國多數節能服務企業成立時間較晚,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在企業發展與項目建設上均需要大量資金,而節能服務受企業規模與投資模式限制,“資金”始終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據分析,從金融體系上看,中小企業輕資產以及支出被動型等特點,決定了其無法在銀行等傳統金融系統中獲取發展資金;而從行業特性來看,對下游客戶質量的依賴又使得項目融資與企業發展風險無法識別,導致融資難。
為了扶持中小型節能服務公司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行節能,國家發改委自2010年起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稅收、財會制度等補貼支持細則,但落實情況并不盡如人意。
“當時我們預估了12億元的財政獎勵資金。”陸新明如是透露。然而,兩年過去了,目前仍有大量資金富裕。
陸新明指出,2012年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備案節能服務公司2339家,安排財政獎勵資金3.12億,支持495個合同能源項目,但得到財政支持的節能服務公司不到備案的五分之一。
“當務之急,是要理清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政策資金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國家發改委還將協調稅務總局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推動金融機構簡化信貸手續,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靈活多樣的金融服務。”陸新民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