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到2020年智能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要達到30%。可見,智能制造裝備將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核心能力主要體現在關鍵基礎零部件、智能儀表和控制系統、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智能專用裝備等四大領域。目前,我國關鍵基礎零部件、智能儀表和控制系統、工作母機的基礎配套能力最為薄弱,是制約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瓶頸。
根據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提供的信息顯示,正在征求意見中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實現重點領域制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到2020年智能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要達到30%。可見,智能制造裝備將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
智能制造裝備四大領域
在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各領域中,智能制造裝備尚屬比較新的概念,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裝備,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裝備體現了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要求,也是保障裝備制造產業安全,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核心能力主要體現在關鍵基礎零部件、智能儀表和控制系統、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智能專用裝備等四大領域。關鍵零部件是智能制造的基礎,是提升智能制造產業核心能力的關鍵所在;智能儀表和控制系統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裝備上的重要載體,兩者的質量與水平直接決定了主機產品的性能、水平、質量和可靠性;數控機床是智能制造的工作母機;智能專用設備是智能制造的關鍵主機,也是提升智能制造產業核心能力的重要環節。
目前,我國關鍵基礎零部件、智能儀表和控制系統、工作母機的基礎配套能力最為薄弱,是制約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瓶頸。
智能制造裝備突破方向
近10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呈現向高端發展的特點,也帶動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發展。如在自主研發的45000噸/年的黏膠短纖維成套生產線中,進行了全套自動控制系統的開發;在500萬噸/年煉油裝置中的大型常減壓、大型催裂化等裝置采用了國產自動化系統和優化控制系統等國產系統,取得了不錯的節能效果。但目前智能制造裝備所需的智能儀表和控制系統、液壓件、軸承、齒輪等基礎配套能力薄弱,國內市場幾乎被美國、德國、日本、瑞士等強國壟斷。
因此,我國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關鍵技術瓶頸的突破:
在關鍵零部件領域,應針對主機配套的液壓件、軸承、齒輪、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性能水平低、可靠性差等問題,加強基礎工藝研究,形成自主研發設計能力,使產品設計和制造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突破新型傳感器;重載齒輪傳動裝置;高速、精密、重載軸承;高可靠性液壓、液力、氣動和密封元件及系統所涉及的關鍵核心技術。
在智能儀表和控制系統領域,重點突破智能精密儀表、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需要自主創新可編程控制器、智能模塊、先進執行器等核心設備,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在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方面,未來要依托國家高檔數控機床方面的重大專項,進行專項開發并使成果產業化。
在智能專用設備方面,掌握動態仿真和模塊化設計技術,完成主要機種的整機集成研發技術,形成智能專用裝備研發體系。重點突破智能工程機械、工業機器人、智能環保裝備、煤炭采掘裝備涉及的核心關鍵技術。
智能裝備市場將達萬億
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近年來,我國智能裝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據工信部不完全統計,2009年智能制造裝備行業銷售產值達3000億元以上,為產業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遠期更有萬億元的市場規模等待開拓。
據悉,由工信部牽頭編制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正在征求意見過程中,預計將于今年年底前出臺。根據該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15年,高端裝備的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將達20%以上,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30%以上。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美國和日本分別為1.5萬億美元和1.2萬億美元,我國裝備制造產業處于“做大”而非“做強”的局面。智能裝備因其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高端化的特征,其發展水平高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實力是否強大的關鍵指標。
“十二五”期間,我國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將繼續增大,第一套裝備示范項目保險機制將建立。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以及關鍵技術攻關目標的指引下,智能制造裝備業的快速發展將推動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發展與升級,帶動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