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9日,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主辦,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協辦,貴州烏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電網公司、貴州省電機工程學會支持的中國電機工程學會2011年年會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是“電力安全與綠色發展”,旨在探討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來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排各種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陸延昌理事長在年會開幕式上致辭
這是一次動力與電氣工程領域的同仁碰撞思想火花、交流經驗、分享信息、共享成果、促進創新的思想學術盛宴,是一次 “探索、求實、開放、包容”的會議。包括鄭健超院士、周孝信院士、沈國榮院士、李立浧院士、程時杰院士、蔣洪德院士等來自全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電力系統、機械制造系統等企事業單位的5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大會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秘書長李若梅博士主持,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陸延昌致歡迎辭。會議邀請了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劉興平、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能源處處長鄭萬能、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臺灣地區)理事長李嗣涔、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陳福祥、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日本電氣學會會長大久保仁、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日本核能安全組織(JNES)前主席、日本筑波大學名譽教授成合英樹,他們分別做了題為“科技社團與社會管理”、“中國能源現狀及面臨的挑戰和能源科技發展戰略”、“臺灣能源出境與對策”、“智能電網的展望”、“以風險觀點來應對小概率的多米諾時間”、“日本電力系統現狀及在東部大地震之后的恢復”、“后福島時期我國核電的發展”、“福島核電站事故真相及經驗”等8個主旨報告,報告內容豐富,既有宏觀層面的理論探討,也有微觀角度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探索,亮點頻出,互動精彩,引起參會代表們的極大興趣。
除了在會議現場張貼了167篇學術論文,會議還組織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就“智能、高效、可靠的綠色電網”、“清潔能源與分布式能源”、“火力發電的安全經濟與節能環保”、“大規模風電并網技術”、“中國水電大發展”等5個專題進行研討。與此同時,會議還站在電力發展的前沿,緊密聯系發展的實際,安排了“電力綜合、水力發電、系能源發電及其它”、“電機與電器、電氣測量與儀器、通信技術及火電廠”、“輸電和變電、供電、配電、用電與電氣化”、“火力發電-綜合、土木建筑、燃料及鍋爐系統”、“火力發電-汽輪機系統、熱力系統”、“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技術”等7組論文的宣講,內容涵蓋電網、電力行業各個領域,內容精彩,論證縝密,各種觀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報告人和提問者皆意猶未盡,在會場掀起了討論的熱潮,充滿了學術自由交流的氣氛。
會議認為,今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二五”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面對一次能源供給、環境承載能力等眾多因素限制的嚴峻形勢,中國應當多管齊下,保證電力供應的安全,堅持走綠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及早采取以下幾大應對措施:
一是促進燃煤發電的高效性和環境友好性。努力提高發電機組效率,優化運行方式,加速節能減排新技術的應用,走出一條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路子來。
二是要優化發電結構,形成互補性強的多元化發電格局。大力開發水電,安全穩步發展核電,加快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展。
三是進一步提升電網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通過遠距離、大容量輸電來實現全國性資源優化配置;依托信息、傳感、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加快分布式能源系統的建設,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通過建設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高效、資源配置能力強、抵御風險能力強的現代電網體系,實現綠色發展的目標。
本次會議共收集論文1327篇,經專家審查錄用887篇,出版了正式書號的會議論文集光盤。會議還評選出了若干篇優秀學術論文和優秀科普作品。其中不乏有對電力安全與綠色發展進行深度思考的文章,將會在行業內引起反響,引發更多電機工程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的關注和討論。
大會閉幕式上,學會還為獲得首屆中國電機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師獎的任雁銘、吳小辰、吳文傳、周鴻光和趙丙鎮5位獲獎者頒發了證書和獎金。這個獎項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表彰獎勵在電機工程技術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創新性成果,獲得良好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的青年專家。獎項每年評選1次,每次獎勵3~5名電機工程領域的杰出青年工程師。這對于促進電力青年科學技術人才成長,鼓勵電力科技領域的創新,推動我國電機工程科技進步和學會事業的蓬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陳峰對會議的成果做出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次會議是一次成功、高效的大會,尤其是兩岸四地的電機工程學會代表首次歡聚一堂,交流探討,互通信息,對電力能源發展、節能減排、智能電網、學會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將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