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沒有以前那么好過了。
這恐怕是眼下多數電氣企業的無奈心聲。多年來,我國電氣工業維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一批大中型企業脫穎而出。然而,伴隨著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融資成本的不斷高漲,電氣企業利潤普遍下滑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此前,由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發布的《2011年上半年電工行業經濟運行分析》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電工行業總體保持產銷量快速增長的態勢,進出口貿易增幅顯著,但由于行業內人工、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導致利潤增幅逐月下滑。
即使身處資本市場,多數電氣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并不盡如人意。資料顯示,2011年上半年,A股電氣設備行業的113家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566億元,同比增長10.41%,實現凈利潤106億元,同比降低7.76%。行業上市公司總體毛利率20.00%,較上年同期下降了約0.74個百分點。
產銷兩旺,利潤卻不升反降——這已成為阻礙多數電氣企業持續發展的攔路虎。從全局來看,也勢必對整個電氣行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伴隨著電氣上市公司2011年上半年報的披露,電氣企業上半年的財務逐漸浮出水面。利潤下滑、成本飆升,再次成為行業最為沉重的話題。不僅中小型電氣企業的利潤出現下滑,即使是國內龍頭企業也未曾擺脫利潤大幅下滑的噩夢。
8月5日,平高電氣發布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今年1~6月,平高電氣實現營業收入6.82億元,同比減少32.52%;凈利潤僅為125萬元,同比下降98.5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東的凈利潤92萬元,同比下降98.92%。
“以價格競爭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加之主要原材料價格攀升,人工成本價格居高不下,公司成本壓力巨大,經營風險加大,經營效果出現較大的不確定性。”無獨有偶,中國西電集團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 50.8 億元,同比降低 23.7%;實現利潤總額0.7億元,同比降低89%。
利潤下滑已成為業界的普遍現狀。“近兩年,行業的產能擴張了二成以上,但多數企業的利潤較此前卻出現了明顯下滑,利潤下滑20%~30%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公室副主任呼淑清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透露,市場需求下降、競爭加劇、產品價格跳水、企業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是導致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
成本飆升
“同2008年金融危機沒活兒可干的狀況相比,現在的形勢是企業可以接到訂單,但是經營利潤相比去年卻在持續下降。”江蘇某電氣制造企業負責人曾不禁感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數據顯示,事實上早在2005年,國內電力設備制造行業整體毛利率已經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以變壓器行業來說,10年前其平均利潤率為22%,而目前大概只有5%~6%。
然而,同利潤下滑呈現明顯對比的卻是設備行業景氣度的持續看好。中國電器工業協會《2011年上半年電工行業經濟運行分析》中顯示,2011年電工行業上半年產銷增幅都在31%左右,快速增長特征明顯。1~6月,工業總產值20372.21億元,同比增長31.40%,工業銷售產值19724.33億元,同比增長31.05%。
緣何產銷兩旺,利潤卻持續下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部分企業認為,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工人工資、銅鐵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成為企業經營利潤下滑的重要動因。
眾所周知,在我國電氣工業中,多數領域屬于原材料密集型產品,對于鋼材、銅、鋁等原材料的需求量極大,其中鋁、銅、硅鋼片等原材料在低壓電器、電線電纜、變壓器、中小型電機等基礎電工產品的成本構成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在電線電纜產品中,原材料占全部成本的80%以上;在變壓器產品中,材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也超過了70%。因此,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會極大增加產品成本,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利潤。
同時,由于大型設備都是提前簽訂生產合同并約定價格,生產企業只能依據合同開工生產,同時保證按期交貨,產品價格幾乎不可能提高。上下游的雙重壓力同時擠壓處于中間環節的電工行業,最終導致了電工行業 “有市無價”,身處雖然產銷旺盛、但利潤率下滑的尷尬局面。
以銅價為例,上海期貨交易所2010年6月的加權平均價是53077元/噸,今年6月是67700元/噸,上漲了27.5%;此外冷軋硅鋼價格,以武鋼產30Q130牌號為例,2010年6月為19800元/噸,今年6月22000元/噸,上漲11.1%。
據業內人士計算,國內硅鋼漲價10%,將使變壓器成本提高3.8%;銅、鋁漲價15%,對變壓器的成本影響分別為4.2%與4.5%。加上能源價格,運輸費用以及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推動了企業成本的進一步增加。
“國內國際宏觀經濟環境決定了我國事實上的‘通脹’形勢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不會緩解。電工行業的原材料價格會越漲越高,雖然偶有回落,但原材料持續漲價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北京三聯變壓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宗昌表示,目前企業應對原材料漲價壓力沒有什么高招,惟一的做法就是減少自己的利潤。他說,在原材料猛漲的形勢下,能夠維持的廠商就是勝利者。
此外,人工成本的增加也導致企業資金缺口的加大。近年來,由于產業梯度轉移、新生勞動力就業觀轉變以及企業所在地生活費用上升等因素,引發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嚴重用工荒,使企業必須用大幅度增加工資的方式才能把人留住,造成企業勞動力成本大漲。據統計,今年,我國企業最低工資平均上漲了26%,工人工資普遍上漲了15%~20%。
“為了能更好地留住工人,企業現在紛紛提高福利待遇,這也進一步攤薄了原本微薄的利潤。”據長江電氣集團總裁薛文鋒介紹,該公司一名計件工人的工資從去年上半年的2100~2200元/月,漲到了目前的2600~2700元/月,保險費和加班補貼等費用也比去年有所提升。薛文鋒測算了一下,雜七雜八的用工成本加起來,比去年同期上升了約30%。“其實我們今年上半年的整體銷售情況不錯,總產值同比上升了30%,但利潤卻同比下降了5%。”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介紹,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截至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新增信貸額減少了486億元,但是包括電氣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戶數卻增加了兩萬戶。“僧多粥少”的局面繼續延續,導致商業銀行可貸資金減少,利息上升,企業的融資成本再一次被推高。
賠本賺吆喝
要想從上述困境中走出來,表面上答案似乎也非常簡單——面對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融資成本提高,企業能否通過產品漲價的方式轉嫁成本壓力?
然而,對于電力設備制造行業而言,產品銷售價格卻難以合理提升。其實早在2005年,面對日益飆升的原材料價格,國內145家變壓器企業就曾聚首貴陽,意在形成“價格同盟”,宣布從當年4月1日起,變壓器產品價格全面上調,最高上調30%。
不過,這個被業界廣泛關注的“價格同盟”卻在不久之后消無聲息的瓦解了。據知情人士透露,變壓器價格同盟的瓦解是由于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型變壓器企業首先撕毀協議,率先在用戶招標中壓低產品價格。
“伴隨著近年行業部分領域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壓價競銷的情況相當普遍,已有部分電力設備制造企業虧損嚴重。”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在此過程中,用戶部門在電力設備招標中實行的最低價中標原則,無疑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現在的最低價中標原則是值得商榷的。用戶選擇物美價廉的產品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一味的追求最低價,只能擾亂設備市場的競爭秩序,企業為了中標不惜一再壓低價格,產品的質量也很難保證。你能想象一場招標下來,最后產品中標價僅是原材料價格?!但在一些國家重點工程中,部分企業為了業績,即便是這樣‘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很多企業仍然蜂擁而至。”國內某龍頭輸變電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抱怨。
目前,我國《招標投標法》的立法本意和基本原則是合理低價中標,其中明確規定中標者應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但是投標價格低于成本的除外。對于低于成本價的投標競爭,我國法律法規還有一系列禁止性規定。
對此,部分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電力設備領域招投標中,雖然低于成本價的投標競爭并不多見,但由于近年來企業數量眾多,一些中小型企業在參與競標時經常壓低產品價格,即使這些企業最后未能如愿中標,卻也擾亂了整個價格體系,導致最后中標企業很難再具有合理的利潤空間。
“產品價格被壓低后,下次同類設備再進行招標時,部分企業為了中標,不得不在原有基礎上再次壓低產品售價,這也是導致電力設備行業,特別是部分輸變電領域企業利潤率持續下滑的又一重要因素。”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不過,在呼淑清看來,低價中標無疑是導致行業利潤下滑的因素之一,但多年來行業內由盲目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業內的無序競爭才是更值得業界警醒的問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一方面由于投資門檻低,致使大批企業涌入,造成行業內的企業過多過濫。據了解,目前僅電力變壓器的生產企業保守估計就超過千家,電線電纜行業內的大小企業更是達到近萬家之多。生產能力超出了市場需求,產能出現了嚴重過剩。
另一方面,由于門檻低,不僅使行業的集中度越來越低,而且使一部分根本不具備生產能力、質量控制和檢測等必要手段是作坊式的企業得以混跡于行業之中,成為假冒偽劣、粗制濫造、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產品的產生源頭,并憑借壓低銷售價格等手段擾亂市場競爭秩序,加劇了行業內的無序競爭,也最終導致了行業利潤率的下降。
市場收緊
多年來,電力設備行業屬于靠投資拉動的產業之一。然而,隨著國家重點大型項目的逐步落實,投資放緩也逐漸影響到電力設備企業,其實不乏幾家大型龍頭企業。
根據特變電工披露的2011年上半年報信息顯示,公司綜合毛利率為22.22%,同比減少0.40個百分點,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競爭加劇,且主要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寬幅波動,公司經營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其中,變壓器營收下降較快。今年上半年,特變電工變壓器實現營業收入43.40億元,同比下降14.25%,主要系電力投資放緩、市場競爭激烈所致。毛利率為26.83%,同比下降1.46個百分點,主要是由于輸變電行業市場競爭加劇,原材料成本波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