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爆發后,一種基于市場的、全新的節能項目投資機制合同能源管理(EMC)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中逐步發展起來。作為EMC發源地的美國,其合同能源管理產業的市場產值目前已占到全球節能服務業產值的2/3。
我國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個能源消費大國,20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正式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在國內進行示范和推廣。直到2004年,全國范圍內的節能服務公司有30家左右,但是產值僅有20億元。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不溫不火的徘徊前行了十年,直到最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加快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和文件,才使沉寂了十多年的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終于開始揚帆起航。
EMC模式 叫好難叫座
合同能源管理其實質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這種節能投資方式允許用戶使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耗能單位和能耗設備升級,以降低目前的運行成本。耗能單位不需要承擔節能項目實施的資金、技術風險,并在項目實施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時,獲得實施節能帶來的收益和獲取節能服務公司提供的設備。對耗能單位來說,這是一種“零投資”的節能改造方式。
雖然這種節能改造模式對于企業和節能服務公司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但是放眼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卻可以發現諸多弊端。
首先,由于節能服務的投資收益回報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在這種商業模式下就決定了節能服務公司需要提前墊付資金。然而隨著簽約項目的增多公司墊付資金量就會增大,這無形中提高了節能服務公司的風險。
其次,節能服務公司要做大量的項目,就需要大量的投資和融資。但是目前我國的節能減排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以中小型企業居多。而銀行等融資機構對這個新型的節能業務方式較為陌生,很多時候銀行無法對項目的質量、項目節能的效益等做出準確的判斷,導致節能企業很難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
三大危機阻礙合同能源管理發展
而事實上,除面臨資金方面的問題外,整個節能服務市場也面臨著該項目社會認知度不夠、技術力量薄弱、誠信缺失等一系列問題。
一是認識不夠,耗能企業缺乏實施節能項目的動力。企業高管對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不足,基于能源浪費的“慣性”,一些耗能企業往往存有“浪費無罪”的誤區。而且現有的節能法規約束力較弱,缺乏強制性的規定促使耗能企業實施節能改造。除部分高耗能企業從節省成本出發,對節能有一定認識外,大多數企業的節能意識還停留在表面。
二是技術薄弱,缺乏評價標準。由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國處于發展初期,沒有成熟的行業規范,沒有諸如服務標準、節能量檢測和認定辦法、合同規范及其履約道德準則,節能服務市場較為混亂。節能服務公司服務質量的好壞缺乏評價,國內現有的很多節能技術,魚目混珠,一些技術非常有效,投入產出比很高,而有些節能服務公司則能力不強或夸大節能效果。由于缺乏比較權威、有效的信息,耗能企業很難判斷技術的真假和風險。
三是誠信缺失,雙贏難以走遠。國際上由于市場比較成熟,合同的信用、各方的合同效益較好,而我國在這方面還不夠成熟。由于我國企業的信譽環境目前尚待改進,耗能企業懷疑節能服務公司的節能承諾能否達到,節能服務公司則懷疑客戶能否能真正按合同分享節能效益。正如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合同能源管理在國外比較成熟,在國內推廣時卻屢遭市場失靈,誠信危機是最大障礙?!?
政策推動或能打破僵局
在政策推動下,合同能源管理在國內發展的尷尬局面有望打破,國內節能技術服務公司、節能產品制造商和節能產品銷售公司快速發展的機會已經到來。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獨立節能服務廠商和建筑設備廠商會成為EMC發展中的最大受益者。國內上游的節能設備企業已對節能服務這塊蛋糕躍躍欲試,這些具有技術和資金實力的節能設備企業能切入節能服務行業,很值得我們期待。隨著節能市場尷尬局面的不斷破局,相信會有更多嚴格執行EMC模式的誠信服務、技術可靠的企業嶄露頭角。
2010年,國家四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將享有更多資金支持、稅收扶持、金融服務等優惠政策。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打破了掣肘合同能源管理行業多年的政策瓶頸,使這個在中國實施10多年卻始終沒能取得較大突破的產業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已迅速升溫,據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將從“十一五”末期的782家發展到2500家,節能服務產業將實現總產值3000億元。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儼然已成為我國推進節能服務產業的重要模式。
當然,在政策利好的形勢下國內的合同能源管理環境卻也依舊嚴峻。由于看到國內節能減排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一時間許多節能服務公司紛紛成立,他們中的很多其實并沒有豐富的節能減排經驗,只是單純的想切一塊蛋糕而已,但是這塊蛋糕真就那么好切么?其實不然,中國的EMC發展到今天仍然還是處于尷尬邊緣,很多企業對這種模式依舊認識模糊。要想在這個市場中站住腳沒有過硬的產品,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和完備的服務體系是不行的。
換句話說: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在中國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