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動化企業雖然前途光明,但面臨的挑戰卻不容小覷。細數下來,就有企業戰略、資金困境、渠道建設、研發投入四大方面。
中國自動化企業雖然前途光明,但面臨的挑戰卻不容小覷。作為以當今全球第一大、第一復雜自動化市場為Home-Market的中國自動化企業,其面臨的挑戰著實不少。細數下來,就有企業戰略、資金困境、渠道建設、研發投入四大方面。
老板能堅持多久?
工控企業短期戰略的關鍵并不是技術,品牌定位與企業發展道路的選擇,在行業發展初期的現階段尤為重要。一般而言,自動化廠商不太會因為技術上的敏感度不夠而落后失敗。畢竟身在這一行業中,一則對各家技術上的長短了然于胸,縱使短暫落后也能后發追上;二則市場廣大,客戶對品牌有一定的依賴度、低價偏好度;三則工程應用技術的水平(不同于產品水平)也相當重要。真正影響企業發展的,反而是老板是否愿意長遠堅守做企業這個苦差。實際上,企業基業長青的背后,往往是一個甚至是好幾個企業家(而不是商人)奮斗的結果。
上市、賣掉還是融資?
資金不足是中國民營企業的一大軟肋。而企業的快速成長又離不開金融工具的應用。好在中國自動化的企業家大都學的很快:君不見當年還只有銀行、互聯網等企業風光上市,而近來匯川、英威騰、合康變頻、正泰電器等自動化企業的高溢價發行,仿佛讓這個行業的外貌,從酷似“憨厚工程師”,一下子變成了西裝革履的“精英白領”。
當然,也有一些人選擇賣掉。且不說國內,國際自動化巨頭間近年來的并購之風也愈演愈烈,他們不僅在國際上大肆兼并,而且更青睞中國本土企業——如西門子、施耐德、博世、艾默生等企業,都并購了不少的本土企業。實際上,這些國際巨頭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并購的歷史。這一點,很值得研究與學習。
國內不少優秀企業經過長期技術積累、行業耕耘以及渠道建設,其價值已為外資所看在眼里、“計”在心里。從2005年丹佛斯并購原浙江海利,到2007年西門子(中國)并購上海弈天時域自動化,再到近期的康吉森控股吳忠儀表、施耐德收購利德華福……通過這些紛紛擾擾的并購事件,我們看到中國本土自動化企業已經到了被并購、或互相并購的階段了。
從成為世界級企業的角度而言,中國自動化企業的并購之門正在慢慢打開。前不久,上市公司英威騰大幅投資專攻伺服的御能動力,收益良好。而匯川則繼承并發揚了華為的狼性文化,不斷收購公司拓展行業,近期收購匯通電子,不僅讓公司迅速進入編碼器行業,更為整合產品、行業應用打下了伏筆。
此外,還有些企業選擇引進投資來助推發展。但資本是一把雙刃劍,善用者可如馬云、朱新禮、李澤楷般將企業發展的風風火火,財富快速累積;而飽受困擾者則如宗慶后、王志東、黃光裕等,發展到最后卻為之所困,不得不提前預防。
有渠道,才能實現從農村包圍城市。
中國自動化企業的發展,清一色幾乎都是從小到大、從低端到高端、從地區到全國、再到全球的過程。渠道無論是在企業起步的階段,還是在系統集成應用的中高級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沒有渠道,就難以打開市場、難以形成規模優勢,這在一些特定行業,如電力、石化等領域更是如此。雖然近五年來的整體經濟環境跌宕起伏,但在品質差別不大的中低端市場,渠道建設得好與不好的企業,其表現是迥然不同的。
對正從中低端集體邁向中高端的中國工業自動化軍團來說,他們既面臨一般行業客戶,如紡織、機床、電梯對整合方案的要求,也面臨其作為系統集成商方案中一環的挑戰。由于特殊的國情,國內從事系統集成的公司大多是脫胎于國有科研院所、設計院,天然就繼承了某些特定領域或行業的工藝知識和開發技術。與這些系統集成商結成聯盟,就等于獨占了他們這一特殊行業的最大優勢。
不做研發,沒有長遠。
一種廣泛流傳的觀點是,中國人做研發不行。但這種泛指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以汽車業為例,汽車產業從入世談判的重要難點,到今天成為令中國振奮的產業——在2011世界五百強榜上,赫然有四家中國汽車企業。拋開他們擁有獨特市場、獨占政策等因素不談,他們在自主品牌、自主研發上的投入,也頗值得學習。
在經歷了市場的開放、多元化資金的高強度投入后,中國汽車業不管國營、民營,都在自主創新的引領下迅猛發展,得到了市場和客戶的認可——他們的自主創新,不僅體現整車水平上,而且還體現在零部件企業領域。在排位靠前的上汽集團,其旗下的零部件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在一些局部已經走到了世界領先。
反觀自動化市場,本土、國外企業的研發實力差距明顯,至今仍不在一個量級。但近年來一個可喜的現象是,不少本土企業已經對大型變頻器、PLC、高精伺服、工業電腦的研發人才虎視眈眈,不僅將自家的研發中心置于隱秘之處,對自家的人才給予高薪、嚴防對手挖角,而且還千方百計的以高薪、期權去吸引五百強研發機構中的精英。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高成長是每個公司的夢想,但傷仲永的故事也屢見不鮮。中國走市場經濟道路的三十多年以來,企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例子比比皆是。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自動化企業而言,他們必然要先從本土市場中脫穎而出——從工業門類如此齊全、競爭如此激烈的世界工廠大環境中走出去,再在全球市場上的嶄露頭角——他們必然航向成功;唯一能阻止他們的,只有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