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月5日發布的18項風電行業標準,涉及大型風電場并網、海上風電建設、風電機組狀態監測、風電場電能質量、風電關鍵設備制造要求等,被業界看作中國實現由風電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標志,未來風電產業發展將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那么,標準到底影響如何?行業、企業、資本市場又如何反應?

標準解讀 行業標準更加嚴苛
據了解,風電并網技術國家標準《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已通過終審。與2010年6月份公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終審稿進行了較大改動。其中,對于風機的無功補償和接入測試項目都提出了更多和更嚴格的標準。
然而,此次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一系列行業標準比已通過終審的國標更加嚴格。“可以說,這18項行業標準是適應風電產業發展的產物,與以前風電單機狀況運行不同,目前風電已實現大規模并網,一旦出現問題,對電網系統造成的危害巨大,這一系列標準在風機與電網的協調性上做出了針對性更強、更完善的規定。”參與標準撰寫的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工程師饒建業告訴記者,“2009年時,國家能源局就委托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開始做《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期間,國標《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也正在制定,在大的條款上兩者基本一致,但前者對一些技術要求則更加具體和細致。”
記者注意到,此系列標準在低電壓穿越上對風電機組和風電場提出了明確要求,如“風電機組應具有在并網點電壓跌至20%額定電壓時能夠維持并網運行625毫秒的低電壓穿越能力。”“風電場并網點電壓在發生跌落后2秒內能夠恢復到額定電壓的90%時,風電機組應具有不間斷并網運行的能力。”
“低電壓穿越要求在參數上,行標和國標是一致的。”饒建業表示。
企業反響 已經做好升級準備
在企業層面上,多數風機廠商表示理解和認同。金風科技公共事物總監姚雨對本報記者表示:“標準是相關部門為了更好地促進行業的發展,我們有所準備,也完全能夠接受。”實際上,金風在風機升級改造上已經采取行動。據姚雨預計,金風需升級的在運行直驅永磁機組達3000臺以上,加上前幾年開發并已投入運行近千臺600千瓦和750千瓦齒輪箱機組,預計年底前將完成4000多臺風機的升級。
然而,并非所有的風機都具備改造條件。據恩德技術總工吳楠透露,如果風機沒有預留改造空間,將無法進行升級改造。針對低電壓穿越能力,恩德風機在早期的設計上已經預留了改造空間,如果客戶提出低電壓穿越能力的要求,只要加上相應的組件就可以,現場一到兩天就可以完成改造。同樣,華銳對2009年以后生產的風電機組在硬件設計上已經預留了低電壓穿越功率變頻器的容量和相關的保護功能。“機組可以隨時按需要進行低電壓穿越等功能升級。”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表示。
有風機企業負責人還表示:“標準出臺之前,很難統一風電場、風電機組的相關技術標準,可說是無章可循。而以后如果再出現脫網等事故,就會有據可查,責任到人。”
行業預測 標準還將不斷更新
我國風電發展相對滯后,多年來在風電技術標準的形成、采納、實施方面都是直接引用國外標準,而有些標準并不適應我國的風力資源情況。記者查閱資料顯示,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歐洲風電標準3~5年會有一個更新版本,對老版本進行完善和補充。
“對于風電行業而言,技術是不斷更新的,標準自然也應跟上。”饒建業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內的標準還是相對寬松一些,未來肯定會根據行業的變化做相應調整。目前,我們正在向國外靠近,作為一個風電大國,未來,我國的風電標準制定會跟上甚至超過國外的標準。”
業內人士預計,由于海上風電才剛剛興起,很多突發情況還不能完全預測到,隨著技術的發
展和行業的成熟,海上風電的標準還會在此系列標準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補充和修訂。
此外,針對標準發布后如何保證實施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專家表示,檢測風機廠商和風電場是否達標還需成立第三方檢測機構,這個機構需要有國家的認證資質,“這些還有待后續完善,畢竟產業鏈是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
資本市場 對標準反響有限
在電力行業高級分析師陳夷華看來,資本市場對風電市場早已不再看好。“這種跡象早在去年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很多投資者已經退出了風電市場,因此,標準的出臺對資本市場影響不大。”
由于傳統風電已趨近飽和,多數企業正在進軍海上風電,而“量不夠大”也使得風電市場整體不太被看好。“海上風電有一些起色,但不足以拉動整個風電市場,總的業績、毛利率還是在下降。”陳夷華告訴記者。
英大證券高級行業分析師盧小兵也表示,機構對風電市場的評級正在下降。“目前,機構傾向于利潤增長30%以上的行業,風電已經達不到這個增長速度了,資本傾向于更加新興的、利潤增長空間大的市場。”
據悉,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風電發電量已達到365.9億千瓦時。與此同時,河北、內蒙古、甘肅等千萬千瓦基地建設也正在快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