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就是再創造
日前,兩則關于“再制造”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
一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2011年第一批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批準激光再制造8項標準立項。近年來,激光再制造技術在冶金軋輥、熱連軋機等關鍵部件和汽輪機等動力設備再制造上得到廣泛應用,標準的制訂將有效提升再制造質量和技術水平、大力推進激光再制造產業化步伐。
二是一汽解放錫柴發動機再制造基地投產,項目投資5000余萬元,年產能力5000臺。一臺舊的柴油發動機,經過一汽解放錫柴“點舊成新”的工藝,便可成為一臺與新機性能相同的發動機,成為中重卡汽車的“心臟”。
“再制造”真有這么神奇嗎?不少人對這一概念還比較陌生。
“再制造就是再創造。”一汽解放錫柴再制造基地負責人介紹說,“再制造產品完全執行原廠新機的裝配標準,按新機質檢標準及其技術規范進行整機的磨合、試車出廠試驗,確保各項性能指標達到新機水平,并提供合格證,確保再制造整機與新機相同的性能。”同時,與新制造產品相比,在保證同等質量和性能的同時,還可節能60%,節約材料成本約50%,而大氣污染排放物也將降低80%以上。
不僅如此,再制造產品的價格優勢明顯,市場潛力和空間隨之加大。據了解,一汽解放錫柴再制造產品目前主要流向售后服務市場,用戶購買一臺再制造發動機的費用僅相當于發動機大修費用,一天就可以上路運行,不會耽誤運營,給用戶帶來較大收益;如果參與以舊換新,價格僅為原來的一半,并獲得與新機同樣的“三包期”和服務標準。
專家指出,“再制造”在有效降低資源消耗的基礎上,將推動汽車工業逐漸從傳統的“開采-冶煉-制造-廢棄”的線性發展模式,轉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助力節能減排向縱深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徐濱士曾經說過,再制造業不是高級維修,而是一種可以在流水線上實現規模化生產的新產業。據他介紹,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國外再制造行業作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相結合的特色新興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產業;發達國家再制造率可達到95%以上,在美國發展最為成熟,2007年再制造業的產值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
“對我國而言,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強調說,我國2010年汽車保有量超過8000萬輛,主要工程機械保有量也達300多萬臺,如再制造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配件市場的5%,就可實現400億元以上的產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再制造產業還有助于培育綠色消費習慣,推進生活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成為推廣綠色消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起步時期,短短幾年時間,再制造已經從理念變成行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07年,國家發改委選擇14家整車、零部件企業及部分再制造專門企業開展再制造試點。試點單位經過3年努力,到2010年底,已形成汽車發動機、變速箱、轉向機、發電機共25萬臺套的再制造能力,產值超過20億元,并在探索舊件回收、再制造生產、再制造產品流通體系及監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在35家企業開展了工程機械、工業機電設備、機床等裝備的再制造試點工作。同時,徐濱士院士帶領的團隊在表面工程等再制造技術方面也取得突破,以我國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納米復合電刷鍍等技術為基礎,正發展并形成以自主創新技術為依托的性能提升型中國特色再制造產業化道路。
再制造是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再制造產業化作為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提出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業,實現再制造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未來5年是我國再制造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據了解,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著力推進“五個強化”,即強化規劃指導、強化試點示范、強化產業集聚、強化技術創新、強化體系建設,加快促進再制造產業形成較大規模,努力實現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抓緊組織編制《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2011—2015)》、《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節能環保產業規劃》。這些規劃均把再制造產業化作為重要內容,將進一步明確“十二五”時期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促進再制造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