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奧巴馬總統表示“美國得重返制造業”,但筆者可以大膽斷言,無論美國為“重返制造業”付出再大的努力,也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好一點效果是“事倍功半”,差的效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因為支撐和發展美國制造業的基石即美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己趨向土崩瓦解,如果不恢復傳統價值觀與,美國“重返制造業”一切努力有可付諸東流。本世紀初美國網絡股泡沫破裂,股市大跌后,美聯儲(相當于美國央行)為刺激經濟和房地產的發展開始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直到2006年以前,貸款利率與貸款“門檻”是一降再降,流動性泛濫,這為次級房貸惡性膨脹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連沒有任何資質等級的窮人也可借助次貸來抄房,有錢人就更不用說,使全體美國人都卷入抄房的狂潮中,抄房暴富的神話在美國大量上演,這與今天的中國很類似。
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房價達到了歷史高位,很多美國人后悔自己沒有在房價處于低位時買房或多買房,這種后悔轉化為一種博傻式的投機沖動,所謂博傻是指投機或抄作者之所以敢在房價或股價高位買入,是因為他們深信還有比他們更傻的人在高位接盤。這種博傻的投機沖動套牢了不少高位接盤的美國人,最終很可能被銀行“止贖”,這下可要后悔終身了。所謂“止贖”是指房主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無法按時支付銀行每月的房貸額,房屋將被放貸銀行沒收,然后通過拍賣公司或房地產公司上市出售,用于支付房主所欠銀行房貸。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房屋止贖率一直居高不下,去年約240萬家庭的房屋被“止贖”,失去了住房,還有數百萬家庭可能因“止贖”而喪失住房,這不僅使很多美國家庭在住房投資上血本無歸,也使脆弱的美國經濟步履為艱,這就是美式房產投機的惡果。
華爾街一向是美國經濟與社會的風向標,華爾街精英所作所為也在很大程度上為美國整個精英階層起著示范和引導作用。華爾街誘導世人篤信拜金主義,“發明創造”出一批又一批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金融衍生產品,狂熱推銷“投機創造財富”的歪理邪說。華爾街的誤導使人們不再重視實體經濟,并最終引發了一場世界性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前后,華爾街棈英靠金融衍生產品欺詐與投機一夜暴富的行為更是極大沖擊了美國社會靠個人奮斗、靠勤勞誠實創造財富的傳統價值觀,一夜暴富心理在美國大行其道,投機取巧、弄虛作假之風開始在美國曼延,人人都急功近利、投機取巧,都幻想一夜暴富,浮躁心理惡性膨脹,美國制造業競爭力與科技創新能力受到嚴重沖擊是必然的。
美國傳統價值觀的核心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個人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實現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而取得經濟上的成功,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是抱著實現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盡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成功上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大,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靠勤勞誠實創造財富來邁向成功的巔峰。但在抄房投機與華爾街金融衍生產品欺詐的雙重夾擊下,美國傳統價值觀開始解體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不再相信和選擇傳統價值觀所倡導的靠個人奮斗、靠勤勞誠實創造財富來實現美國夢。正如《地球是平的》作者、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雷德曼在《紐約時報》撰文所論述那樣:“我們在努力擺脫當前經濟衰退時沒有能夠坦誠面對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傳統價值觀解體了,一夜暴富和不勞而獲的思想在整個國家盛行。在世界是平的今天,價值觀比什么都重要,而且就是因為價值觀的問題,所以美國現在落后了。10多年來,美國的教育制度不是將最好的學生送到硅谷研發計算機,而是送到華爾街去研制金融賭博的籌碼,然后告訴普通美國人,他們無需儲蓄與投資就可以‘空手套白狼’式地獲利,就可實現自己的美國夢。”弗雷德曼這番精辟論述可謂一針見血,抓住了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復蘇艱難、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深層次原因。
美國傳統價值觀解體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美國肥胖患病率居高不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報告,目前美國肥胖人口占總人口的26.7%。也就是說,現在共有7200多萬美國人有肥胖問題。2000年,美國50個州沒有一個州的肥胖患病率在30%以上。但到2010年,有9個州的肥胖患病率超過了30%,而且,居然沒有一個州的肥胖患病率低于15%。
美國衛生基金會去年六月底公布的另一個調查報告則顯示,去年美國有28個州的人口肥胖率持續增長,其中密西西比州連續6年保持全美“最肥胖州”的稱號,成年人口肥胖率高達33.8%。
去過美國的中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一般來說,一個“中等身材”的美國人相當于一個肥胖中國人。可美國人似乎對身體超重并不太在意,他們對飲食毫無節制,經常放開肚皮大吃大喝。超市中經常會看到大腹便便的肥胖者擺出很酷的樣子,大搖大擺地經過。
美國肥胖患病率為何雄居世界之首,美國人自己對此有一個見解。去年11月22日環球時報16版報道說,美國helium網站一篇文章則將美國經濟問題歸結于民眾的懶情。文章稱,當前經濟危機就是美國人懶惰和貪婪的一個例子。很多美國人選擇借錢過日子,而政府通過援助公司和個人的做法對此予以縱容。肥胖問題是美國人懶惰的另一個指示器,他們不愿約束自己的飲食,清教徒式工作倫理在美國的工廠近乎絕跡,人們不愿意付出獲得成功所必需的努力,心理懶惰還催生離婚率、心理疾病和犯罪率的上升。美國人對自己的反思也表明了美國傳統價值觀的解體。
金融危機后,美國開始重視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想“重返制造業”。但一夜暴富與“空手套白狼”投機取巧心理及浮躁心態使不少美國人喪失了對制造業相關職業的興趣。正如《中國機電工業》雜志去年4期“當掏糞大學生遇上搶手農民工”一文中“制造業坍塌”一小節提到:在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達6萬美元,比服務業高出1/4,但很多年輕人仍不愿意從事制造業。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最新調查,美國制造業工人中有19%年逾54歲,25歲以下的工人數量僅占制造業工人總數的7%,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雖說美國在以武器裝備為代表的高端制造領域仍有很強競爭優勢,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已大都轉移到國外。隨著中國漲工資、人民幣升值、跨洋運費的上漲等因素,一些美國企業也想重新恢復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本土的制造能力,但發現已不可能。以紡織業為例,美國原來的紡織女工要么退休,要么轉行到超市當收銀員、售貨員或其它領域服務員,相比又苦又累的紡織廠,超市之類服務業工作條件更好更輕松,收入也不比工廠低多少。即使美國想重振紡織業,原來的紡織女工也不大可能重操舊業,現代的時髦年輕女性更不可能去干又苦又累的紡織女工,紡織女工己成為美國逐漸消失的職業。
總之,傳統價值觀的解體給美國制造業帶來巨大沖擊,是導致美國制造業競爭力下降的深層次原因。發展制造業不僅需要傳統價值觀,還需要一種與制造業相關的制造文化或者說制造精神。筆者把制造文化或制造精神定義為:制造業從業人員為制造更多更好的產品而努力奮斗的精神,以及全社會對制造業關心、關注與認可的態度。
如果說一個國家的國民熱衷于制造更多更好的產品,整個國家、社會對制造業十分關心、關注,從事制造業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對國家和經濟發展的貢獻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并享有較高社會地位,那么可以說這個國家具有一種濃厚的制造文化氛圍,具有強烈的制造精神。日本、德國、韓國是這方面的典型,這三個國家制造業競爭力強,應該與這三個國家的制造文化或制造精神密切相關。而美國以金融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過于發達,商業文化氛圍過濃,制造文化受到商業文化的沖擊與壓制,美國人的制造精神明顯弱于日、德、韓,甚至也落后于中國,美國人更熱衷于追求商業利潤,而不是熱衷于通過辛勤的制造來獲取財富。
在美國市場銷售的一種“中國制造”玩具,商場零售價為100美元,這100美元價值的分配是,中國生產企業每件成本為12美元,其中包括工人工資、原材料、水電等各項支出,毛利僅為3美元;香港貿易商轉口美國,每件毛利是28美元;美國進口商的毛利為每件32美元;美國批發商的毛利為7美元;美國零售商的毛利為18美元。中國制造的芭比娃娃出廠價僅1美元,經美國流通環節層層加價,最后的零售價居然高達10美元。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從中國進口價值1元人民幣消費品,在美國零售商場賣1美元乃至更高是很正常的。大頭利潤被美國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中間商拿走。以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為例,每從中國進口價值100億美元的商品,沃爾瑪的利潤總額可達130億美元左右,而中國生產廠的利潤總額只有3至5億美元。
眾所周知的“微笑曲線”就是一條U形曲線,兩端朝上,左邊是研發與服務,右邊是營銷與品牌,而中間是利潤最低的制造組裝。在附加值觀念指導下,企業只有不斷朝附加值高的區塊移動與定位,才能持續發展。有句老話是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響!美國一直為把握“微笑曲線”兩端而洋洋自得,問題是美國人能笑到最后嗎?
美國靠從中國進口廉價消費品,并依靠對整個產業鏈控制,在流通領域與品牌經營上獲取暴利,僅從產業鏈最終利益分配來看,美國是大贏家。制造產品遠比銷售產品費力,付出的代價要大得多,可美國不制造產品,僅靠流通渠道層層倒騰產品和所謂品牌經營就能獲得厚利,這對美國人來說近乎是免費午餐,可經濟學有句名言: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意味著,美國獲得免費午餐僅是表面上的,看起來免費,實際不免費,美國完全放棄消費品生產制造環節必然付出某種隱形的代價,那就是促使美國形成遠離制造的文化與制造精神的衰退。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看來,既然靠產品流通、零售、營銷等非制造環節都能獲得不菲的收入,干嗎還去辛苦學工科,干嗎還去工廠辛苦地制造產品,再加上華爾街超高薪刺激,遠離制造工廠、遠離工科的文化氛圍開始在美國形成,再進一步發展下去就成逃離工廠、逃離工科的“逃離文化”,那對美國無疑是場災難。美國遠離低附值消費品制造業問題不大,可以繼續從中國或其它國家進口,但美國決不可能遠離其核心支柱即武器裝備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問題是城門失火,秧及池魚,遠離制造的文化氛圍必然導致讀工科的人大量減少。在美國,雖然大學招生人數達至歷年來最高,但工科畢業生的數量卻在不斷下降。1986年,美國工科畢業生人數達到一個高峰,為9.7萬人,自那以后是不斷下降,再也沒有突破這個高點。金融危機暴發前的2007年工科畢業生人數下降到8.1萬人。工科畢業生人數不斷下降意味著美國工程師隊伍后繼乏人,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嚴重短缺必將對美國武器裝備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造成致命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業也面臨與美國類似的問題,如海爾、聯想、格力等強勢制造企業,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做強制造主業上,而是紛紛進軍房地產業,這就是中國制造精神開始喪失與遠離制造文化氛圍開始形成的危險的信號。中國制造業決不能重蹈美國復轍,把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的根本性轉變,仍將是中國制造業的奮斗與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