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時期,也是實現國務院確定的“到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目標的關鍵時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對進一步加強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制度和新舉措。對此,2011年2月10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制定了《2011年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商貿等行業安全監管重點工作安排》和《2011年非煤礦山安全監管重點工作安排》,以確保“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工作良好開局。
我國安全生產的形勢與挑戰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推進,“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工作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盡管“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產成績斐然,但形勢依然嚴峻現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較低,不同地區、行業以及企業之間差異較大,安全生產的體制性障礙尚未破除,深層次的歷史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同時,礦山產能增加,大量化工企業投產,農業機械、交通運輸等需求增加,職業危害范圍擴大等,都給安全生產帶來新的壓力。
近年來,全國生產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產狀況總體穩定、趨于好轉,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事故總量仍然很大,非法違法生產現象嚴重,重特大事故多發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據我國研究機構報告,我國每年因安全生產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國家GDP的2~2.5%。雖然比國際公認的4%偏低,但是對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巨大。
數據顯示,2005年~2009年,全國共發生各類事故265萬余起,死亡51萬余人,平均每年發生各類事故近53萬余起,死亡10萬余人。全國共發生重大和特別重大事故496起,死亡10421人,其中平均每年發生重特大事故近90起,死亡1538人,特別重大事故近10起,死亡545人。特別是2010年,特別重大事故反彈,截止到9月30日,已發生8起,死亡315人,同比增加4起、131人,分別上升100%和71.2%。
加快推動安全生產科技發展
安全生產科學技術是安全生產的基石、動力源泉、根本途徑和重要保障。張德江副總理提出了“加強安全科技建設。要大力實施‘科技興安’戰略,靠科學技術進步保障安全生產、提升安全生產水平”的要求。
為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全面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以煤礦、非煤礦山、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業(領域)為重點,全面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安全生產技術研發。企業在年度財務預算中必須確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國家鼓勵企業開展安全科技研發,加快安全生產關鍵技術裝備的換代升級。加大對高危行業安全技術、裝備、工藝和產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高危行業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水平,合理確定生產一線用工。“十二五”期間要繼續組織研發一批提升我國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的關鍵技術和裝備項目。
安全解決方案成為市場福音
各類增長催化劑促進市場以更快的速度復蘇。安全解決方案有望成為市場和眾多行業的福音。以石化為例,在中國,石化安緊急安全控制系統在主要的生產,運輸,加工領域都有覆蓋,如:石油煉化(主要的)、油氣天開采過程、海上平臺作業,還有輸油、氣管線自動化(例如西氣東輸)等。2009年,中國緊急安全控制系統市場規模達到了近1.2億美元,年增長率超過了30%。
Frost & Sullivan預測,到2015年,整個市場規模將擴大到5億美元,2007年到201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20%以上。
汽車行業最先受益于機器安全解決方案(廣泛運用于機器人生產線、焊接、金屬成型和金屬加工等流程)實現了生產力的飛躍。食品飲料、紡織、航空、木材等行業對安全需求的意識增強也將促進自動化安全市場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