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在各大領域都被反復提及的高頻詞匯,重視創新,成為公司邁向長遠發展的生存之道;“開放”,是多年來在經濟全球化下催生出的生態與趨勢,選擇開放,成為了企業走向更廣舞臺的不二之選。然而,如何甄選正確的起跑賽道和發展策略,成為擺在眾多制造業企業面前的難題。
5月27日,施耐德電氣創新開放日暨施耐德電氣數字產業示范園成立儀式在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近年,施耐德電氣的本土化成果累累,本次活動的開展,鋪展開施耐德電氣在華發展的新篇章。筆者有幸參與了這場盛會,接下來與大家分享本次創新開放日的見聞。
施耐德電氣(中國)軟件研發中心正式成立
示范園區落地:邁向“在中國惠世界”
作為在華植根34年的大型跨國企業,施耐德電氣始終堅持“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戰略。新示范園區的成立儀式備受行業人士矚目,成為本次數字化創新開放日的重頭戲。5月27日上午,在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法國駐華大使館代表等重磅嘉賓的共同見證下,北京亦莊數字產業示范園正式落地。
據悉,該示范園區主要由幾大部分組成:
· 施耐德電氣(中國)軟件研發中心——系施耐德電氣繼上海、西安、深圳之后,其在本土的第四個研發中心。由本地人才進行開發,并在本土數據中心/云服務提供商之上運營,在加強基礎性研發的同時,施耐德電氣還將大力推進敏捷研發,促進關鍵技術的行業應用。
· 電子行業科創中心——在融合施耐德電氣數字化和電氣化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引進全球先進電子廠房的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及數字化實踐,支持中國電子行業的材料、工藝及關鍵設備的國產化能效驗證。
· 新一代環保氣體中壓設備生產線——核心產品包括綠色創新無六氟化硫中壓開關柜,此次由原有的6條傳統環網柜生產線增擴到9條,量產后出口市場將由原來的亞太地區拓展至全球市場。
· 此外,園區還有許多相關的產業配套建設。
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四大研發基地之一。回顧歷史,施耐德電氣的中國研發團隊在成立之初只有30人左右,而現已經壯大至1500+人。近年來,施耐德電氣持續加碼著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在中國本土化的道路上步履堅實。
施耐德電氣始終堅持多中心戰略,在中國成立的全球低壓業務的創新中心China Hub,面向全球市場進行戰略制定、研發創新和生產制造,將中國智慧源源不斷地輸向全球。據悉,在未來,該示范園還將引進更多上下游的生態伙伴入園,基于實際應用場景進行聯合創新。施耐德電氣的研發實力,也正在從“在中國為中國”邁向“在中國惠世界”。
矢志創新,未來可期
從鋼鐵工業、電力與控制,到能源管理和自動化,再到數字化,施耐德電氣在陪伴用戶走過的185年里一直在轉型,并堅持著創新研發。在保障創新成果的落地方面,施耐德電氣擁有豐富經驗。在數字化與創新戰略分享環節,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發展部中國區負責人熊宜作了精彩的報告。
多年來,施耐德電氣在中國大地開枝散葉,分別在上海張江(聚焦智能硬件)、深圳(聚焦智能家居)、西安(聚焦綠色創新產品)的研發中心各司其職,加上此次落地亦莊的新軟件研發中心,全面覆蓋了中國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以及一帶一路的起點。熊宜表示,數字化創新的第一點趨勢就是企業有從原來的全球總部向多中心轉型的趨勢。在這一點上,施耐德電氣身體力行地做出了表率。
過去,工業設計專注于硬件設備的高效性和易用性,放眼未來,熊宜表示:“數字化創新的第二點趨勢,就是從硬件到軟件和數據技術的轉型。” 例如在2013年,施耐德電氣就在中國成立了專門的數字化服務部,集中力量進行了新技術應用的研究和軟件開發。現在,施耐德電氣的通用開放的軟件平臺,不僅針對施耐德電氣自身的設備,更把來自各個企業、各式各樣的設備都連接起來,實現數據的無障礙互聯互通。
而第三點趨勢就是企業從原來的產品創新,轉變成基于應用場景和業務模式的創新。熊宜表示,過去供應商一直在想如何讓產品更好、讓技術更先進,但現在人們發現,單個產品其實很難解決客戶的整體問題,要做到創新,必須要基于場景和用戶的業務模式。為此,這些年施耐德電氣也推出了數字化咨詢、零碳和可持續發展咨詢等業務,幫助用戶進行整體的轉型規劃,真正能夠落地數字化,享受數字化先進技術的福利。
在此次落地的示范園區中,也能看見數字化創新趨勢的端倪。施耐德電氣全新的軟件研發中心就建在產線車間的樓上,再一次拉近了研發與生產的距離。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施耐德電氣(中國)軟件研發中心負責人、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磊表示,在場景內做研發,不僅方便關鍵設備做測試,也讓研發人員能夠聽到工人第一線操作人員的反饋。憑借前瞻的洞察與創新舉措,施耐德電氣正不余遺力地推動創新和“四維融合”的理念在中國本土的落地。
搶跑創新開放時代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施耐德電氣(中國)軟件研發中心負責人、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磊、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楊杜、Gartner研究副總裁孫志勇、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發展部中國區負責人熊宜。(從左到右)
當人們談到創新,必定會關注技術和管理體系的進步。在本次創新開放日的數字化轉型沙龍中,幾位專家大咖就發表了關于“創新和開放”的真知灼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楊杜表示,從企業內部來看,企業管理的體系、激勵的機制、組織的流程都需要創新,如果不能接續輸出創新的血液,那只是個人的創新,對于當今的制造企業來說,“創新和開放”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原動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數字化時代的巨大紅利。在中國,度過尋求“彎道超車”的探索期,現在各行業、各具規模的企業開始進入數字化轉型“換道超車”的加速期。不同于以往企業內推進改革的機制,Gartner研究副總裁孫志勇表示,現在企業需要不同的業務部門間完成互相融合,最終在實施端、推進端實際地去踐行相應的戰略,這也正是施耐德電氣所踐行的敏捷創新模式下的齊頭并進的推進模式。
新技術與新業務模式,在創新的驅動下發展得日新月異,而“開放”意識的蘇醒則為創新提供了更多的養分。張磊表示,生態是施耐德電氣特別重要的創新力,以 “創贏計劃”為代表的一系列創新舉措,讓施耐德電氣擁有開放的視角,能從客戶的場景出發去構建生態。孫志勇也表示,當施耐德電氣在為生態伙伴賦能的時候,通過技術的輸出也會形成許多新的業務場景,這是過去在業務生態驅動下達不到的。
從利用亦莊數字示范園區輻射周邊,提供“節能、高效、先進”的標桿作用,到搭建共贏生態,幫扶中小企業交付創新解決方案,施耐德電氣致力于為整個生態打造共贏局面,一同搶跑創新開放的時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施耐德電氣這樣的企業能夠發揮引領作用,在垂直領域推動數字化轉型、助力中國產業升級,為中國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