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再次拉開了帷幕。當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廠商們都選擇在工博會這一年度盛會上,嘗試描繪未來工業的創新面貌。但對于在市場上謀求生存與發展的企業用戶來說,其更為關心的是通過哪些現實的發展路徑,才能真正解決當下面臨的競爭挑戰,并將未來工業的愿景付諸實現。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丁曉紅結合施耐德電氣對于技術和產業的最新洞察,分享了對于企業現實發展路徑,以及如何邁向未來工業的思考。
“在本屆工博會上,施耐德電氣選擇從軟件定義的自動化、開放自動化和工業可持續三個主要的角度,來詮釋構建未來工業的可行之道。”丁曉紅表示,“這些趨勢不僅與發展工業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高質量轉型息息相關,更與廣大工業企業今后的現實發展路徑緊密聯結。”
那么,這些趨勢帶來的變革與創新,將如何助力每一個產業、每一家企業擁抱更高效、更智慧、更加可持續的生產運營模式,并推動自身和產業的切實轉型呢?
01 軟件定義:數字化創新讓自動化“形神兼備”
2007年,在“軟件定義”技術趨勢的驅動下,智能手機代替了僅支持通信的老式手機,使之從一個功能單一的通訊工具,進化成為了由軟件不斷賦予各種功能、具備強大可擴展性的智慧終端,伴隨而來的則是功能、性能和應用模式的巨大飛躍。
十七年后,在呼喚高效、智慧和綠色變革的工業領域,這樣的趨勢也在成為現實。
丁曉紅認為,軟件定義的自動化,已經勢不可擋地成為生產力躍遷的有力工具,助力企業實現著全生命周期的提質增效。特別是在今天,軟件定義的自動化為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數字化技術提供了更為友好、廣闊的應用環境,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可能。
她指出,今天的工業自動化,不只是對生產過程的優化和提升,更是新型生產要素——工業大數據的主要來源。要想充分挖掘工業大數據的價值,助力企業收獲更高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提升生產與運營效率,就必須借助軟件加以賦能,讓自動化技術“形神兼備”。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也印證了這樣的趨勢。據統計,盡管在生產領域,老舊生產設備的升級改造以及智能邊緣設備、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能設備的推廣應用推動生產制造數據同比增幅達到20%,但僅有半數企業在生產環節實現了數據驅動,數據價值明顯有待進一步釋放。而軟件定義的自動化,恰恰能夠將這些“沉睡”的數據資源“盤活”,為企業創造現實價值。
在本屆工博會上,施耐德電氣展示的EcoStruxure AI引擎+綜能管理數字化工廠解決方案,就創造性地將自研的EMS+能源管理系統、EMA微網能源顧問、千里眼資產顧問等軟件,與大語言模型、智能算法、數字孿生等技術進行融合創新,從而快速精準地實現對企業業務運營的分析與優化。丁曉紅介紹:“這一解決方案在行業應用中已有非常成功的實踐。例如在啤酒釀造過程中,借助AI算法對全量生產數據進行匯聚、分析、工況監測,并預測、微調最優控制策略,已經為我們的客戶有效實現20%的物料節約與15%的生產效率提升。”
在丁曉紅看來,對于工業大數據的分析,已隨著跨硬件平臺的工業軟件,像“穿針引線”一般,融入研發、制造直至運營優化的各個環節,為企業實現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和全價值鏈的賦能。不僅如此,擴展靈活的軟件,還是將行業知識與洞察融入自動化系統的一扇窗口,能更好地去適配和滿足不同行業的差異化需求。在此次展會上,施耐德電氣展出的AVEVA一體化運營中心(UOC)和ProLeiT 過程控制系統,都是這種創新趨勢的突出體現。
02 開放自動化:解放生產力束縛,激發數字化潛力
開放自動化,是施耐德電氣大力倡導的發展方向,與軟件的價值相輔相成。如果說軟件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力工具,那么開放自動化則為其打通了開闊的前路。
在過去,專有自動化系統和軟硬件深度捆綁的傳統模式,一度是促進工業高效率、保障安全可靠性的現實路徑。然而時過境遷,今天很多工業用戶飽受這一傳統模式的局限和困擾。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使企業必須通過技術的快速更新和重構來實現及時響應。但無論是引入來自不同廠商的新技術,還是對現有的自動化軟硬件系統進行優化或擴展,都不可避免地受限于傳統的“專有”和“捆綁”限制,使企業坐失良機。
丁曉紅坦言,施耐德電氣之所以大力倡導開放自動化,本質上正是為了解放傳統模式帶來的生產力束縛,讓軟件定義的自動化發揮更多潛力,幫助廣大工業用戶解決“品牌綁定、技術標準綁定”帶來的現實痛處。
施耐德電氣推出的軟件定義的全新工業自動化系統——EcoStruxure 開放自動化平臺(EAE),其核心正是基于開放的IEC 61499標準,對軟件和硬件進行解耦,實現了IT/OT的真正融合,從而推動工業自動化領域實現“即插即生產”。這樣的開放自動化平臺,解決了廠商之間應用軟件的可移植性、可配置性和互操作性問題,為各行各業提供了統一、可擴展的工業自動化環境。
不僅如此,在本屆工博會上,施耐德電氣還通過自身的實踐案例——工業蜂窩網賦能的開放自動化解決方案,集中詮釋了開放自動化的無限潛能。這一與業界合作伙伴的聯合創新,用部署在超融合算力平臺上的EAE開放自動化和工業蜂窩網方案,成功取代了傳統的硬件PLC和有線方案,還實現了EAE開放自動化平臺和AI、視覺檢測、無線等技術的融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未來,開放自動化有望為更多企業在產線柔性化、設備協同化、連接網絡化、系統開放化及決策智能化等方面,釋放更多潛力與可能。
03 工業可持續:自動化和能源管理走向融合
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工業可持續對于企業來說也早已從“加分項”轉為了“必答題”。
丁曉紅認為,在企業“從被動到主動”推進工業可持續的過程中,“融合”將成為一個關鍵詞。這既包括自動化和能源管理的融合,也包括咨詢服務和軟硬件解決方案的融合。
首先,當下數據的互聯互通,讓自動化和能源管理之間不再“涇渭分明”。企業完全可以在軟件的助力下,兼顧工藝流程的優化和能源效率的提升。而在精益咨詢和自動化系統的加持下,企業還可以更加有規劃地提升生產過程的效率及設備可用性,使整體能效獲得持續改善。隨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的不斷應用,工業生產運營和能源管理得到了進一步優化,這也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長期支撐。
例如,施耐德電氣在本屆工博會上展示的一體化能源管理與過程自動化解決方案(EcoStruxure Power & Process- EP&P),就可以整合其在過程自動化和能源管理兩大優勢領域的關鍵技術,幫助企業實現全生命周期的高效運營和低碳發展。在施耐德電氣項目的實踐中,通過能源與自動化的融合,將工藝性能和電能消耗進行整合管理,可以助力企業資本支出減少20%、停機時間減少15%、碳足跡減少7%~12%,同時盈利能力增加3%。
工業的革新與進步,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當下,數字化、自動化技術的創新浪潮洶涌而來,裹挾與推動著工業企業奔涌向前。丁曉紅對中國工業和工業企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軟件、開放自動化、工業可持續所代表的三大趨勢,正在為工業企業鋪就一條通向未來工業的現實路徑,引導大家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全面進化。”而這,必將成為工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的原動力,也將讓更多企業來共享未來工業所帶來的價值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