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提出的“工業4.0”愿景目標中,“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的概念受到廣泛關注;第三次互聯網革命浪潮來襲,實現工業設備與互聯網的連接,大數據技術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能效管理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共有的一個發展趨勢,提高能效水平,是眾多制造企業的當務之急。制造工業正在經歷一場全新的洗禮,各大自動化廠商順勢而為,以不同的方式為未來的藍圖鋪路。在2013年工博會現場,全球能效管理專家施耐德電氣各業務領域的高層負責人與我們分享了施耐德電氣實施的整體戰略,以及采取的具體措施。
問:“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這兩個概念目前被廣泛提及,請問施耐德電氣對這兩個概念在中國的運用有什么看法?
商樂陽:施耐德電氣在數年前就已經關注了這個趨勢,它們毫無疑問都是基于數據,并且最終實現一個龐大的數據交互。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把數據簡單傳到云端進行存儲和管理,還要基于分析,以及相應的安全性能的考慮,最終實現大數據管理。其中有兩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一是數據的采集和管理;二是這些數據如何能夠為人所用或者說讓數據更有價值,這是我們真正關心的內容。打比方來說,在未來的生產制造中,我們去買一輛車,你只需要有3D模型,這輛車就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以適當的成本和適當的方式生產出來,同時正確交付到用戶需求端,智能生產的應用范圍將非常廣闊。
商樂陽(Rav Lawana),施耐德電氣工業事業部機器解決方案亞洲區副總裁
在機器方面,施耐德電氣認為最關鍵的是實現機器的可連接性,也就是說跟機器相關的所有數據有一個統一的接口標準能夠進行交互,其中的一些功能塊也同時具備相應的通用性,從而不同的機械設備廠家之間能夠形成公開且統一的標準,用戶也能夠按照統一的標準去進行權衡比較。同時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包括設計的安全,人員的安全,和過程的安全。
對于未來,施耐德電氣比較關心遠程交互的問題。當所有標準統一之后,我們會允許OEM以及用戶借助于像云這樣的手段進行遠程監控,實現對全球任何地方的機器進行診斷和數據管理,這實際上會為互聯網技術和工控技術的融合,也就是為工業4.0打下良好的基礎。
陸伯德:施耐德電氣提供的解決方案有一個技術需求,就是要連接來自于機器、工廠設備的所有數據,其根本目的是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去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幫助客戶生產更多,消耗更少。施耐德電氣的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臺,覆蓋了工業、IT、住宅、樓宇以及基礎建設領域,通過將機器制造數據、工廠自動化數據等互聯,可以對整個企業級的數據進行管理和應用,在大數據管理的基礎上幫助客戶發現能源消耗點,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最佳途徑。
陸伯德(Charly Lupart),施耐德電氣工業事業部終端用戶業務市場部總監
在行業應用上,我們可以通過對數據構建,或者稱為“關鍵數據表達”的這種表格或者界面,憑借我們對行業和工藝需求的了解,分析這些數據傳達給客戶的信息,背后隱藏的原因,前瞻性地預測到客戶的機器在運行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幫助客戶很好地解讀和利用這些數據解決他們的生產問題和能效問題。這也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這些年施耐德電氣收購了很多具有行業專家能力的不同品牌產品和公司,可以提供架構、產品、以及架構和產品之間的互聯,搭配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能夠有效解決客戶的應用難題。
問:施耐德電氣工業事業部對于OEM非常重視,為什么這么重視這個市場?有哪些相應舉措?
商樂陽:施耐德電氣特別關注整個亞太地區機器自動化業務,毫無疑問,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范圍機器制造和產品生產的重要基地和市場。我們在中國已經設立了研發、生產及其相關事業部門,不斷增加投資,深入理解本地客戶需求,實施本土化戰略,同時還會整合全球相應的資源為中國客戶提供定制化產品和服務,這也是我們的一大重要優勢。
對于最終用戶來說,大約50%的能耗來源于機器消耗,成本高昂,政府出臺了強制政策規定能源利用標準,內外壓力迫使他們特別關心機器能耗具有多大的節省空間。作為OEM廠家,必然需要生產出適應整個環境要求的更節能的設備。提高機器能效,不僅是個經濟話題,也已成為一種社會責任。
施耐德電氣的目標就是讓每一臺機器能夠實現性能提升、能耗降低以及成本優化這三個最核心的需求。從能源解決方案來說,第一步是測量,第二步是如何節能。我們在任何一個空隙都集成了關于能耗控制和管理的模塊,所有這些模塊最終都可以通過包括變頻器、LED、電機等智能機構發揮管理功能,實現任何一個耗電單元能耗數據的測量。舉一個例子,比如說要監測一臺電機運轉的速度,我們可以監測軸承的溫度,也可以檢測電流的損耗,但實際上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動都可以反應到能耗的使用上來,從而能夠更精確地測量實際的能耗成本,找到節能增效的源頭,有針對性地改進。應用工程師也會實地考察,向客戶提出一些建議,使得機器能夠節能、穩定可靠、性能強勁。所以這不單單是做生意,更多是和客戶聯合開發定制化的最優方案。
在機器自動化領域,我們致力于成為OEM首選的合作伙伴,可以與客戶的需求非常緊密地銜接。客戶提出高端要求,我們提供卓越的自動化平臺,打造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客戶需要重點進行性能提升,我們具有高效自動平臺;客戶要求高性價比高性能,“優選”自動化平臺可滿足其需求,完整的“睿易”系列可供選用。
此外,在今年將近17000公里的卡車秀巡展中,我們還展示了一個工作直徑800毫米的DELTA3型機器人。施耐德電氣希望傳遞給客戶一個重要的理念:你可以在機器中使用這樣的新技術,同時施耐德電氣有對應的控制器和技術可以為你的機器所用。
盡管目前機器人在最終用戶端的應用并不普遍,但從發展趨勢來說,它以每年將近30%的速度高速增長。對于OEM來說,引入機器人技術,可以緩解不斷上升的人工成本壓力,盡可能減少機器設備對人身的傷害,使生產過程實現流程可控、可重復化,提高性能和產量,解決我們所關注的食品安全等問題。未來,它將更多行使補充和完善的職能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人工替代,推動高端OEM的發展。
施耐德電氣的機器人控制器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可以整合從PLC到變頻器到人機界面,包括控制的所有功能,提供整個生產線上的解決方案。不僅可以簡化生產流程設計,同時也顯示了施耐德電氣整體平臺的人性化應用。
問:施耐德電氣針對經濟型市場最新推出了一系列產品,比如“睿易”系列。隨著國內用戶需求的變化,眾多廠商采取了同樣的產品戰略,請問和競爭對手相比,施耐德電氣的優勢在哪里?施耐德電氣將中端市場作為一個重點發力,有什么樣的規劃?
商樂陽:針對中端產品,施耐德電氣不只關注成本,還提供三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優勢:第一是可靠性;第二是高性能,指的是在客戶可承擔價格內提供最佳質量產品;第三是直觀、簡單易用,當用戶面對產品的時候,能夠非常自然地熟悉和掌握它。
五年前,施耐德電氣是一流的產品供應商;今天,我們是主流的解決方案供應商;五年之后,希望能夠成為一個最佳的合作伙伴。目前,我們提供的產品或者解決方案能夠滿足客戶一部分的需求,通過合作和對話,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戶潛在需求,跟他們的業務模式進行有機結合,最終實現業務上的雙贏。這就是我們所說成為客戶最佳合作伙伴的愿景。
胡曉:中端市場是一個客戶已經成型的大市場,競爭尤其激烈。在變頻器領域,中國占全世界變頻器用量的35%-40%,要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領導者,就必須直面中國市場、經濟型市場的這種競爭。施耐德電氣在過去幾年中做出了很多舉措,比如,發布了中國第一款變頻器中端產品ATV303,以及另外一款中端產品ATV61F,市場表現非常不錯,與利德華福的雙品牌戰略實現了協同效應。我們會把中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戰場去競爭,在中端和高端市場上齊頭并進,這是施耐德電氣整體的發展戰略。
胡曉,施耐德電氣工業事業部變頻器業務市場部總監
問:除了產品和技術層面的創新,在終端用戶的服務方面,施耐德電氣有哪些創新表現?
陸伯德:施耐德電氣已經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優化服務,過去幾年服務業務增長非常明顯,而這個增長主要是來自于客戶的需求。比如在備品備件方面,由于存量客戶眾多且分布比較廣泛,需要對他們的備品備件進行分點、集中化的管理,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此外,客戶對備品備件不再只是短期需求,他們開始考慮怎樣能夠回收、重復利用、效益再生的內容,因而施耐德也開始進入到這樣一個服務領域。
無論從產品還是服務角度來說,施耐德電氣日益趨向于行業用戶概念,致力于解決行業客戶的特有性需求。我們還提供高端定制服務。比如,有些客戶的生產具有連續性,但是對于PLC產品和PLC管理的技術了解有限,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基于自己的專業知識,提供不中斷生產的在線PLC升級服務。目前在全生命周期服務中,我們已經實現了安裝、運營、維護、以及升級優化等多方面的服務內容,并且將根據客戶需求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