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中國經濟周刊》- 經濟網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陳惟杉 世界互聯網大會現場報道) “大家都在尋找互聯網發展新的動力、新的機會,民用互聯網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如今面臨的兩個機會是5G和工業互聯網。”
11月7日,東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平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現場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互聯網的發展主要集中于服務領域,比如金融、電子商務等,但服務領域并不能解決物質財富生產的問題,現在要把互聯網應用于工業領域,推動物質財富生產。另外,未來人工智能會崛起,其實人類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協同,通過社會分工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而工業互聯網就是把機器相互連接,讓機器相互溝通、協同,像人一樣分工協作,這才是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目前人工智能在服務領域的應用都是“小兒科”。
李平認為,工業互聯網的第一個目的是統一工業通信的標準,讓各行各業互聯互通,這樣可以極大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比如此前的電子商務平臺就是解決人和商品互聯互通的問題;第二個目的是使工業中各行各業的控制平臺、硬件平臺標準化,就像水龍頭,標準化之后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互換,但如今石油化工領域的一些控制設備就無法應用于服裝行業,未來不論哪個行業,硬件都是一樣的,靠軟件去定義不同的功能;第三個目的是讓軟件應用的平臺標準化,比如當今民用電腦都是windows操作系統,在不同行業進行研發都只要懂C語言或者Java語言就可以了。“這三個目標達成后會為社會節省巨大的財富,提升極大的效率。”這樣可以降低整個工業的成本,比如維護成本、能源成本等。
如今,互聯網巨頭也在積極開拓To B業務,如何看待他們介入工業互聯網領域?
“‘隔行如隔山’,工業領域的專業性更強,工業互聯網還是要懂工業的人來做,做民用互聯網好的企業能做好工業互聯網嗎?我打一個問號,但是歡迎他們關注這個行業。而這個行業一定會產生新的巨頭,會誕生中國的西門子、中國的GE,或者工業領域的華為。”李平告訴記者,一些民用互聯網巨頭進入工業領域,但民用互聯網部分依然賺錢最多,那由誰說了算?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李平認為,如果企業要進入工業互聯網領域,首先要懂通信,而中國懂通信的企業就是華為、中興、大唐等幾家,另外要懂工業,這兩個門檻就把很多企業擋在了門外。
李平表示,工業互聯網本身并不龐雜,民用互聯網龐雜嗎?其實民用互聯網也不龐雜,只有四類企業:第一類是解決通信問題,例如思科、華為;第二類是解決計算問題,例如戴爾、惠普;第三類解決平臺、操作系統問題,比如微軟。這三類企業最重要,其他全部是解決應用問題的企業,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等。為了支撐這四類企業,還有研制芯片的企業。工業互聯網也很簡單,首先是機器的互聯互通,即通信協議的問題;其次要解決控制計算的問題;再次是操作系統平臺的問題;最后才是應用,“但現在炒得大都是應用得問題。”但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都是國外的、舊的,要解決“皮”的問題就更難了。
“我們就是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做‘皮’的,做芯片、通信、計算、平臺。”李平向記者介紹說,“東土科技在做冰山在水下的部分,但一般人看到的是冰山在水面之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