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工信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隆重舉辦。大會以“賦能升級,智造未來”為主題,以“讓制造更聰明”為使命,以“聚·融·創·變”為路徑,匯聚了世界智能制造有識之士、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共同構建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交流、合作、發展的平臺,引領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增進人類社會福祉。
10月12日,包括政府領導、國際機構、國內外智能制造領域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科研院所、媒體在內,超過2000人出席了大會盛大的開幕式。江蘇省省長吳政隆,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等人出席開幕式并進行了講話。

大會權威發布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版)》、《2017-2018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報告》兩個重要文件,旨在明確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問題以及發展方向,構建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先進適用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提升制造業的整體水平。
“賦能升級,制造未來”主題對話
作為大會的重要合作伙伴,北京東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平受邀參加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賦能升級,制造未來”主題對話。

李平指出:“就如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所說,未來智能制造其實就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利用數據原料、通過知識賦能、才能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減少成本,實現真正的智能制造。”
東土科技致力于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如果透過通訊領域看智能制造,就是通過構建機器世界的社會屬性,讓每個機器像人一樣具有分工,讓機器、社會、人有效整合,才能實現我們理想的智能制造的結果。
李平提出,要實現機器世界的互聯互通,有兩個重點技術需要長期研究:
一是通過機器的每個節點互聯互通,實現機器之間的、機器與互聯網之間的智能交互和實時連接。二是通過軟件定義控制,實現不同領域的控制硬件設備的互聯互通。這就需要非常好的網絡通信和非常好的計算平臺。
智能制造技術、設備企業要充分關注機器通信的問題,包括通信協議、交互方式、互聯互通都是要有長遠考慮的。同時,需要通過邊緣計算平臺、低功耗的高端芯片技術,深入到工業的底層,實現底層設備、終端的智能化,使其具有自我學習的功能,才能為智能制造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而且,通過低功耗的網絡芯片,能夠同時實現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能耗降低,為綠色制造、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為智能制造領域賦能。
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TSN和IPv6的現場總線技術以及邊緣服務器在現場層的推廣,可以獲取工業裝備、工業控制節點的狀態、性能、質量等信息,真正完善生產節點大數據。只有底層數據足夠全,穿透足夠深,才有工業大數據的意義,才能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提供堅實的基礎。
“量力而行,著眼未來”李平最后總結道,東土科技將發揮工業互聯網技術產品在智能制造領域的作用,發展核心科技,補充薄弱環節,為智能制造賦能。
通過這次巔峰對話、跨界交鋒、智慧碰撞,東土科技希望與業界精英一起,充分探討制造業變革的新思維、新方法、新路徑,通過產品、技術與解決方案為制造賦能,共同構建一個國際化、多元化、專業化的智能制造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