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正式出版,該書聚焦于智能制造轉型及其落地實現相關的問題、方法與路徑,全景介紹智能制造規劃:從精益運營到工廠集成全局分析智能制造落地:從自動化到信息化集成,是當今關于智能集成與升級不可多得的好書。

出版初衷-解決什么問題?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是技術、商業模式融合的時代,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但是,應該怎么去走這條路?沒有好的思想指導,以及對產業現實的理解,對原有技術、方法的繼承就無法有效的整合資源,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有太多的概念漂浮在天上,卻缺乏對產業深入的思考與問題梳理,以務實的態度來對待產業升級的命題,這包括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智能制造需要思維的轉變-全面看待挑戰、技術創新、合作
●需要先解決基礎互聯的問題
●軟件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扮演
●精益運營與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之間的關系
●標準在整個實現過程中的意義
內容概要
第一章 智能時代的變革需求
從消費需求的轉變提出制造業的壓力與新的使命,制造業必須以成本效率提升為目標,不能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并以全新視角來分析自動化從產品到方案、從集中到分布式計算的發展。開放自動化成為必然,使得OICT可以實現互聯進而實現全局數據基礎的運營優化,而另一方面,人也變得更為重要,規范與標準,制造業文化必須升級,以順應未來的變化。
第二章 智能集成中的互聯互通
制造是“集成”,制造技術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智能化對于互聯提出了更為全局的需求,本章從現場總線、實時以太網、FDT/DTM、OPC UA實現的語義互操作、安全集成、通信標準與規范分析了整個互聯互通的各個層級與水平方向的方法與趨勢。
第三章 軟件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
智能在很多意義上由“軟件定義”,因此工業軟件正在成為未來競爭的焦點,本章從工業軟件價值體系、集成開發平臺、軟件工程的組件化開發(Component Based Development)與軟件復用,對高效的機器開發進行了闡述,對PLCopen協同運動控制以及基于PLCopen的mapp技術如何實現高效開發進行了印證。
第四章 智能機器人集成-封閉到開放系統
機器人在智能制造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機器人如何走出封閉的與工藝設備集成、與運營管理系統集成,并確保人-機協作中的安全,本章介紹了openROBOTICS的架構設計、基于ISO 10218的安全集成闡述開放架構下的集成如何提高生產運營效率且保障人身安全。
第五章 智慧工廠集成實現
沒有精益運營,整個智能制造缺乏數字化的基礎,必須以精益運營水平作為目標來實現智能工廠的集成。本章分析了精益、自動化、信息化之間的關系,梳理了其內在邏輯,并以能源監測、預測性維護、過程數據采集的具體落地實現來分析如何推動有效的工廠集成。
適應誰來讀?
本書較為全景的分析了制造業的升級路徑,以技術為基礎,但以實現路徑為線索,以運營效率為目標,對于制造業的生產企業、裝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都具有非常強的借鑒意義。
1.機械制造業的總工程師/電氣開發經理
●如何提高智能機器的開發效率?
●如何滿足用戶需求來開發機器
●機器應該具有哪些開放的集成能力來滿足未來的需求?
2.系統集成商與方案咨詢公司
●互聯互通的層次與實現方法
●精益-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關系
●開放架構與平臺的升級必要性
3.IT系統廠商-了解OT的世界
雖然它是本面向制造業的書,然而,對于ICT廠商而言,這也是一個窗口,讓您了解OT的世界;
●OT的技術挑戰有哪些?
●機器與系統如何運行的?
●如何與OT系統實現互聯?
●智能制造的應用場景與實現需求
4.大學與培訓機構
了解制造業實際的應用技術,全局的了解其內在關聯與實現;
●哪些是實際正在應用的前沿技術?
●全局的看待生產制造
●高效開發與實現的路徑了解
作者簡介

肖維榮 博士,德國卡塞爾大學電氣工程系工學博士,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EMBA,研究領域:現場總線與控制技術,電機的設計與計算,用數值場分析方法設計電磁能量轉換系統,磁浮軸承的設計與應用,電機與驅動系統的動態仿真,PLC, IPC, 變頻器、伺服系統等工業自動化技術,模糊邏輯以及非線性調節技術,在國際國內各學術期刊發表35篇以上論文,并且是《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裝備自動化工程設計與實踐》兩本教材的主要作者,自1996年起擔任貝加萊(中國)總經理以來,積極推動前沿控制技術在大學的實踐,共為中國本土大學資助26個合作實驗室,并且推動實時以太網POWERLINK技術的開源以及在中國的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