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制造的逐級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復合型專業人才的缺乏日益成為智能制造縱深發展的最大瓶頸。
那么,人才從哪里來?唯一的答案,就是來自高校教育。然而,現在一些高校教育的方法與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脫節,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學生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需求與技能知識不對等,一直以來備受詬病。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在我們工控自動化領域,一些有責任、有情懷的企業和企業家已身先士卒投入到產業界和學術界合作培養人才之中。貝加萊大中華區總裁肖維榮博士,及其領導的貝加萊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典范。
10月16日,第七屆貝加萊學界聯盟競賽暨學界會議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行,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作為特邀媒體全程參與了此次活動,并采訪到了肖維榮博士,近距離感受到了肖博士多年來一直珍藏的學界情懷和對人才培養的拳拳之心。
從學術情結到貝加萊學界聯盟 作為一家規模并不算大的外資廠商,為何在中國會如此重視產學合作呢?其實這與肖博士的學界經歷不無關系。從山東工業大學本科畢業后,成為山工大和西北工大聯合培養的碩士,之后任教于山東大學,接著以老師的身份出國留學讀博。“所以我是從學界來的,自始至終都有一個學術情結,有一種學者的情結。”肖博士向記者吐露初心。
所以當貝加萊創始人委以重任來中國開疆拓土的時候,肖博士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和國內熟知的高校合作。特別是在90年代后期,貝加萊的產品由于技術超前于同行、應用門檻高等原因并沒有快速融入市場的時候,肖博士首先想到了與高校合建實驗室。就這樣,從貝加萊進入中國兩年后的1998年和西工大建立第一個聯合實驗室后,陸續與山東大學、東華大學、石油大學等建立實驗室,至今已經共建聯合實驗室超過30個。
“我們和高校共建實驗室必須是用的,而且是開放用的,開放給學校內所有感興趣的學生,不怕學生把設備用壞。”肖博士表示,“這個實驗室不僅可以作為教學,也可以作為教研,學生寫論文也可以用實驗室,我們希望從這個實驗室可以走出很多有很多學術論文的學生。”
隨著合作的高校越來越多,肖博士發現這些合作高校的很多資源是共同的,其實不需要每一個學校都做同樣的事情,大家的資源可以共享。所以在2006年與多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個以貝加萊技術為主線的相互交流平臺——貝加萊學界聯盟,開啟了與高校更加緊密的合作。
在2013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校企聯盟”,貝加萊學界聯盟成為了第一個成員。從此,學界聯盟在教指委的領導下進入了更加廣泛的產學合作新階段。
工程師人才的孵化器——學界聯盟競賽 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參加到先進的自動化控制技術學習中來,培養具有專業工程師素養的自動化人才,貝加萊學界聯盟在2006年成立伊始就舉辦了第一屆學界聯盟競賽。在2013年此項競賽也被自動化教指委認可成為校企聯盟競賽之一,并對競賽頒發教指委證書。至今,學界聯盟競賽已經舉辦8屆,參與的學生總數超過11000名。
相比自動化領域的類似競賽,學界聯盟競賽無論是參賽的學生人數,還是知名度、影響力都不是最大的,但是為何能夠受到眾多高校、學生的重視和青睞呢?肖博士對此認為,首先學界聯盟競賽一開始就沒有去追求知名度和對貝加萊品牌的宣傳,而是將最新的技術放到學生的課桌前,讓學生可以開放地使用,使得競賽內容更精更專。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每次競賽的題目都要求學生以一個“真正的工程師”方式去思考問題,即如何規劃項目、設計方案、測試軟件、分工協作、交流溝通、演講表達,并且以其設計的是否簡單實用、具有創新力、過程中的團隊協作等進行綜合評分,這使得參加競賽的學生可以通過一次比賽在學校里已經養成了全局的工程思維、動手實踐、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肖博士看來,中國不缺少學位教育的博士、碩士,而是太缺少做軟件做得很漂亮、有軟件生命力的工匠。我們編寫代碼的水平很高,但是我們缺乏工程師所需的規范和標準的思維,做出來的軟件生命力不強,很多軟件只有寫代碼的人自己才能看懂,無法復用和繼承,也無法修改。這也是我們現在的工程師和歐洲工程師的差距,我們的效率不如他們高。如果把一個軟件做成一個藝術品,它就能夠帶來效率,不但看起來很好看,而且效率又高,以不變應萬變,如果發生了變化只是在屏幕上改一個參數就可以修改過來。
“我們搞競賽的初衷就是通過產業難題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動手能力的問題,學以致用,使得其在校就接受嚴格的工程師整體思維訓練,為將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肖博士表示,“我們堅持這樣做競賽的目的,就是想為中國制造業培養滿足工業實際需求的高復合型人才。”
不斷創新中的產學合作 除了共建聯合實驗室、搞學界聯盟競賽外,其實貝加萊還在不斷嘗試新的產學合作方式來推動工程師人才的培養。
作為有過高校教師經歷的肖博士來說,通過編寫教材來推動前沿控制技術在大學的實踐具有先天優勢。早在2000年,肖博士就和西北工業大學齊蓉教授一起出版了《新一代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技術》一書,第一次將PCC技術系統性地介紹給國內讀者。在2015年,肖博士又親自編寫了《裝備自動化工程設計與實踐》一書,指導在職工程師和在校學生如何進行完整的工程化設計全過程。在2017年,肖博士又主編了《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制造業智能化轉型》一書,從實際工程集成角度分析如何落地實現智能制造,為智造工程師提供實踐指導。“截至到今年,貝加萊學界聯盟已經累計出版九本用于教學與學習的教材,這些教材進一步促進了產業與教學實際結合,有效地提升了學校教學的目標性。”肖博士對參與編寫過的教材如數家珍。
“回顧二十多年的教育合作之路,貝加萊自始至終堅持在學位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個領域的合作,并且在校企合作上,我們仍在不斷進行創新。 “肖博士表示,貝加萊還會定期舉辦學界聯盟學術會議,組織不同大學自動化、機電、電氣信息工程領域的專家、學者、國際專家、企業代表、學生共同交流探討實際工程應用的需求、人才培養、教學經驗與資源等,更好地促進教學實踐。同時貝加萊的技術專家也會參與到教育部自動化教職委教材編寫、教學改革之中,建言獻策,為全國的自動化學科教育貢獻力量。
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接受課堂學習,貝加萊還積極推進新型在線課堂——慕課的發展,貝加萊的一線工程師和齊蓉教授共同設計規劃了《裝備自動化工程設計與實踐》慕課課程,目前已經有2000余人參加了該課程的學習。
“和學界的產學合作,貝加萊雖然做的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我們做得很精,很認真,做得很專注,很堅持。“肖博士最后表示,”隨著貝加萊加入ABB大家庭,未來貝加萊的產學合作可以在做精的基礎上,做得更加廣泛,可以培養更多工程師人才,從而推動中國制造業的振興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