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發布《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2023-11-30 作者:www.xstr.xyz
10月底,阿里云研究院、阿里云創新中心和阿里云中小企業事業部聯合發布了《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報告呈現并分析了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現狀及挑戰,梳理了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也對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出了建議與展望。
某種程度上,這份報告也為我們呈現了傳統中小企業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之路,走向數字原生的過程。智次方·物聯網智庫將其精華部分整理如下:
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現狀
1.數字化基礎能力建設往往是中小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第一步,應用程度也最高,30%左右的企業都具備了一定的數字化人才,并構建了云基礎設施,通過上云用云開啟數字化轉型升級之路。
2.中小企業對于供應鏈管理和上下游協同數字化的重視和應用程度也比較高,尤其是制造型中小企業面對產品多、批量小、訂單碎片化,以及供應商種類多、數量大等問題,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上下游實時互動、高效協同、精準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3.以數字化手段實現精細化管理也得到了中小企業的廣泛應用,通過數字化協同工具和平臺實現在線化、移動化的實時溝通和辦公協同,并通過組織、人事、財務的數字化管理進一步提升組織協同效率和管理效率,實現扁平管理、高效協同、精細運營、科學決策。
4.生產經營的數字化整體應用程度相對較低,部分中小企業會通過IoT進行設備聯網、數據采集和洞察分析,并優先利用ERP,MES、PLM, SRM等數字化系統進行生產管理和流程優化,然而通過數字化進行園區管理、質量管理的應用程度還相對較低。
5.有一部分中小企業已嘗試利用云原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輔助支持企業的產品研發設計創新,或者利用數據洞察分析進行在線監控、遠程診斷、預測性維護等智能應用,然而業務系統不互通、數據孤島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中小企業對于數據的協同管理和運營評估等數據資產管理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和實踐。
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挑戰
1.轉型路徑不明,轉型能力不足。大多數專精特新企業具有較強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意愿和積極性,然而對于數字化與現有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的融合和改造缺乏深刻認知,對于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方向規劃也較模糊,面對繁雜的轉型需求也缺少梳理和優先級評估,同時缺乏關鍵標準和實施指南提供指導,導致沒有清晰的轉型目標和實施路徑。同時還有很多專精特新企業既沒有能力自建數字化IT團隊,也缺少專門的數字化技術人才,對于數字化工具和軟件的應用水平也相對低下,導致整體數字化能力不足。
2.轉型成本過高,收益回報不明。由于自身資源和資金有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于計算、存儲、網絡、設備等數字化基礎資源的投入明顯不如大型企業。加上市場需求下降、勞動力不足、成本高企、供應短缺等一系列沖擊,大多數專精特新企業都產生過“數字化轉型能否真正解決業務痛點問題從而實現降本提效”的困惑,導致數字化投入意愿下降和信心不足。
3.轉型方案不匹配,轉型陣痛期長。市面上大多數成熟的軟件和應用系統都是為大型企業設計開發的,缺少中小企業所需要的低成本、輕量化、易部署、好上手的應用和方案,再加上企業內部在實施推進過程中會面對較多的不認同、不協同和不配合,缺少高層的積極推動,導致很多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進退兩難,甚至半途而廢。
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路徑
基礎設施云化: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AI等數字技術以及智能裝備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以設備終端聯網與業務系統上云為基礎,推動實現生產運營全要素、全鏈路、全方位的實時洞察與智能決策,以及跨組織、跨系統、跨終端的感知互聯與高效協同。
生產經營數字化:通過數字化平臺提供的數據匯通、系統集成和應用開發的能力,實現多業務系統的深度融合與數據共享,連接和打通研、產、供、銷、服等業務全鏈路和全要素,實現業務全流程再造和智慧化輔助生產,提升生產經營和決策效率。
組織管理數字化:通過打造數字化協同平臺底座,提供在線化、移動化的實時溝通、高效協作、智能人事,提升組織內外部的溝通協同效率,優化完善與數字化戰略相匹配的組織架構和人才梯隊,推動精細化的業務協同與組織管理。
產業協同數字化:通過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實現生產資源的泛在連接,實現全流程各環節的數據共享,融入龍頭企業產業鏈生態圈,加強上下游協作配套,實現大中小企業的鏈式協同轉型,有助于提升自身經營能力與抗風險能力。
敏捷創新數字化: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等平臺和工具,科研技術創新過程中的設計建模、3D模擬、仿真推演、試驗計算等提供高性能、高可靠、強安全的計算能力與軟件應用,加速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通過構筑以“數據+算力+算法”驅動的新型生產體系、管理體系和運營體系,發展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以業務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傳統生產運營和產業轉型升級。
阿里云推出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
1.實現設備聯網與數據實時感知,實現企業內部生產經營過程數字化
阿里云IoT解決方案為企業的設備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轉型提供了一系列技術和產品能力,覆蓋了傳統工業生產設備升級為智能設備所需要的物聯網云、網、邊、端的四大關鍵領域,包括Alios Things操作系統、邊緣計算、物聯網卡及無線網絡、工業網關、物聯網平臺等,解決設備通訊、計算、網絡、連接、管理、數據、應用等關鍵問題,實現設備管理、生產管理、車間管理、經營管理的在線互聯感知。
2.構建彈性、敏捷、可靠的云計算能力底座,實現設備終端與業務系統全面上云
通過阿里云提供的全面上云解決方案,專精特新企業可基于公有云模式部署整體的數字化架構和應用,將生產設備終端、內部生產管理系統、對外線上業務平臺等部署或者遷移到云端,充分利用云計算架構的彈性拓展、快速響應、高度共享,以及云原生技術提供的高性能、高可用、高可靠、高并發能力進行云上應用的開發和部署,改善IT復雜性,降低數字化建設成本,提高企業開發和運維效率,加快業務迭代和創新效率,同時利用合理的安全策略,保障數據和信息安全。
阿里云還通過高性能計算技術,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工業級仿真工作需要的大量計算和高性能存儲資源,幫助客戶建成計算資源彈性供應體系與靈活管控機制,實現精細化的研發資源管理、安全可靠的核心研發數據閉環生產,從而為制造業用戶提供一站式全業務流程的高效的計算引擎服務,從而優化設計方法、降低成本、縮短產品設計生產周期。
3.建設數字化平臺能力,構建聚合終端、數據、協同、智能的能力中樞,實現降本增效提質、精細管理、智能決策與業務創新
IoT平臺,形成全局互聯感知:阿里云物聯網平臺能將企業中的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連接到云端,可對產線車間側進行數據采集、實時分析、邊緣計算及數據智能,形成設備終端與自動控制系統和工廠管理系統高效協同運營。依托阿里云的云網邊端一體化AloT能力和工業物聯應用一體機,企業可以嘗試將數實融合應用在多個業務場景,實現多源異構工業資產數據的采集、存儲、融合、分發及應用,通過全域數據資產管理,構建數據可視與數據分析應用,解決工廠數據格式多樣化、數據失真使用率不高的問題。
數據中臺,實現數據共享洞察:通過將關鍵設備終端和應用系統的數據進行集成共享,阿里云工業數據中臺可進行數據資產沉淀和管理,結合AICS工業控制優化平臺并配合DTwin數字孿生平臺,沉淀算法以及機理模型進行數據挖據與控制優化,使車間和工廠生產運營具有全面感知、優化協同、預測預警、科學決策的能力。企業還可以結合輕量級數據可視化分析平臺(Quick BI)和可視化工具(DataV)對接打通各類多源數據源,整合企業多層級的生產制造、采購供應、銷售渠道、人事財務等多維度數據,進行數據可視化分析和圖表開發,再通過釘釘移動端和PC端將各類經營報表進行實時呈現,真正將數據貫穿在日常經營和業務決策的過程中。
協同平臺,推動組織精細管理:釘釘提供的數字化協同工具與平臺提供在線化、移動化的溝通協同、任務協同、文檔協作、項目管理、知識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等能力,支持建設零距離、無邊界的即時溝通和高效傳播,靈活、彈性的協作方式與辦公環境,扁平化、柔性化的在線架構和流程機制,助力企業實現實時溝通、高效協作、精細管理。通過釘釘端上的統一工作臺和企業門戶還能將企業內部各種應用和流程進行統一集成與呈現,有助于專精特新企業以數據驅動業務流程和運營管理,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并規范管理規則,提升員工的專業技能素質和領導者的組織管理能力,幫助專精特新企業在業務高速增長的過程中持續保持組織能力的提升。
AI平臺,助力云上產業智能:通過阿里云和達摩院提供的視覺識別、機器學習、建模仿真等AI算法和模型,實現以數據+智能算法驅動的設備管理、計劃排產、供應鏈協同、質量控制、能耗優化、銷售預測等多個產業智能場景。
4.采用“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的應用方案,并以低代碼開發加速實現數字化創新。
阿里云和釘釘上的應用廣場聚合提供上千款由獨立軟件開發商和生態伙伴提供的標準通用SaaS應用,企業按照自身需求選擇和訂購,能夠滿足各類細分行業和應用場景的數字化需求,包括生產管理、進銷存管理、供應鏈管理、客戶管理、財稅管理、人力資源等,企業可以輕松獲得“低成本、快部署、易運維、強安全”的行業特色產品和方案。
隨著專精特新企業快速成長并逐漸深化推進數字化轉型進程,可以通過釘釘開放平臺上提供的連接器將企業現有的各類應用和系統進行快速集成,打破系統弧島與數據孤島,再基于自身實際需求,通過低代碼開發工具和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進一步填補標準應用和業務系統的真空,利用釘釘提供的豐富API接口以及大量行業化、場景化的模板,使得一線的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托拉拽、可視化的方式輕松開發創新應用,大大降低應用開發的技術門檻和資源投入,加速技術和業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