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利一区_最近中文高清在线观看_免费黄色电影在线观看_亚洲天堂成人在线 - 91人人

資訊 > 正文

讓質量成為每一個人的語言

發布時間:2023-01-11 作者:黃婷蕙

  山脈的紋理層層疊疊,現代質量觀的歷史發展特征文字嵌于其中,與模擬山石粗糲質感的護封互相呼應——這是圖書《質量簡史》的封面設計,向讀者傳遞了質量歷史沉淀百年的厚重質感。
  質量是制造之本、強國之路,也是工業制造與人類文明交織發展的印記。在每個質量神話的背后,是科學實踐與管理藝術的無數次碰撞。
  
  為什么在此時出版《質量簡史》一書?上海交大出版社責編黃婷蕙與作者一番交流,講述了這部簡史的背后故事。
  一個迷人的工業主題
  在工業發展的歷史上,沒有一個工業主題能夠像質量主題這樣令人著迷。質量具有典型的兩面性,既有工程科學綜合性的實踐特征,又有管理理念多元化的藝術氣質。前者讓制造工程師孜孜不倦尋求最好的質量境界,后者則讓企業家樂于探索,進而帶動整個組織參與質量世界。
  質量大師的理論往往都是自成體系的,而且各有風格。其中既有朱蘭嚴謹壯觀的《朱蘭質量手冊》、克勞士比詼諧易懂的質量語言,也有戴明直逼人心的質量理念,還有費根鮑姆的“全面質量管理”、石川馨的“十八般武器”和“質量圈”,以及劉源張詼諧直率的觀察。就像是看一部歷史劇,英雄豪杰們依次登場,各有獨到的見解和領悟。尤其是20世紀的質量理論,一波接一波,呈現出一個又一個優美而界限分明的流派。質量大師就是制造業的編劇,他們準確地捕捉到了制造場景的故事內涵,用獨特的質量語言講述著工業現場的故事。
  那么,在這些各顯神通的質量理論中,是否可以梳理出一條質量理念發展的線索呢?《質量簡史》試圖將這些明珠串聯到一起。
  首先,談論任何一種質量理論的誕生,其實都無法脫離當時的制造形態。而質量理論,也需要隨著制造技術的發展,反復迭代和更新。本書以制造為背景,描述了現代質量理念的變遷,從而試圖回答:在看上去簡單的質量面紗背后,為何會呈現出如此多樣化的面孔?這也是一次試圖看穿質量“變戲法”的實驗性嘗試。
  其次,質量工具與管理思想交相呼應,讓制造過程變得熠熠生輝。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便有“物勒工名”的記載,即工匠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作品上,以便管理者后續追責。這似乎是質量管理的早期雛形之一。書中追溯了多種現象或制度,例如德國在工業革命前流行的行會學徒制度、統一的度量衡如何在多個國家間得以確認,以及在林立的工廠中產生的科學管理理論,作為現代質量理念發軔的重要背景。
  于是,質量被視為一種工業思維的投射物。工業化的程度,決定了人們對質量的認知。經過手工業時代的懵懂,質量理念在工業時代的大幕前迎來了高速發展期,由此拉開了一場精彩無比的舞臺劇。
  揭開一部工業史的舞臺劇
  現代質量理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泰勒在1912年前后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它強調勞動的專業分工,改進了操作的工種,從而讓質量檢驗首次成為獨立的崗位。20世紀20年代,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們找到了采用數學統計的方法,在制造過程中捕捉缺陷的產生。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工廠里看見這兩個事件的影子。
  質量百年,從互換性、一致性的探索開始,到后來借助于統計學的翅膀,形成一門自由翱翔的質量科學。曲高和寡的數學學科就像探照燈一樣,照亮了車間的每一個角落。統計科學與制造工程的結合,讓質量缺陷暴露在數學精確計算的世界之中。在這一時期,美國形成了軍工復合體的工業體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對軍方武器的制造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質量標準化的發展。
  從1950年左右開始,日本制造和德國制造導演了一場全球矚目的質量振興國家的大戲。日本憑借質量崛起,再次展現了質量所擁有的宏大力量。與此同時,德國工業設計正在以另外一種方式,形成德國特有的質量特色。二戰后,日本和德國的制造業幾乎都是在廢墟上快速崛起,這讓人們意識到高超的制造能力能夠部分彌補物質基礎的不足。由此,工廠成為大國競爭的新戰場,質量成為國家崛起的一張名片。
  1980年到1989年,一批質量大師涌現。質量這部舞臺劇,需要明星效應來激活。在指導制造現場進步的過程中,很多質量研究者的個人想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杠桿作用。另外,企業家和制造鏈條中其他各個環節也爭相登上舞臺,一起投入到那個熱烈的時代,這讓質量最終成為企業全員參與的話題。那些走進工廠仔細觀察的理論研究者們,則以敏銳的視角和活潑的語言,使得質量的主題走出車間,成為一個社會話題,廣泛地激發了人們的情緒和好奇心。
  到了20世紀的最后10年,全球化的要素已經開始有條不紊地運轉。質量體系和標準也變得愈發成熟,展示了質量能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化姿態。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這場質量大戲的華彩樂章。
  從2000年到2014年,“中國制造”為制造提供了大量的工廠基地,眾多質量理論在這里生根、發芽,制造的機器變得越來越成熟。質量需要滿足異地制造這一全球大分工的特性。
  2015年德國提出的“工業4.0”,引燃了全球制造的全新熱情。數字化技術給質量帶來了全新的特征,印象令人深刻——盡管這些特征還并沒有成為一套系統的質量理論,但就像看見火山爆發前四處冒氣的山石,人們已經知道重大事情即將發生了。
  可見,質量觀是時代的重要回聲,與社會背景的發展緊密交織。在這樣的背景下,讀者很可能會提出疑問:中國的質量觀發展是怎樣的?這也是本書嘗試追溯的問題之一。
  書寫中國自己的質量語言
  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中國質量十問》中,提出了“中國制造有沒有文化”的問題,在本書中得到了部分延伸和回應。他認為,不同國家的質量觀有著不同的成因。不了解一個國家的制造發展歷程,就很難理解質量文化的形成。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的質量理念也有自己的發展路徑,不乏一些歷史的閃光點,例如: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的156個工程項目,對新中國的工業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1956年中國質量大師劉源張先生從日本回國,被錢學森邀請到中科院力學所新建的統籌研究室工作。從這里開始,“QC”(Quality Control)被翻譯成“質量控制”,與日本的翻譯“質量管理”有所不同。在中國的工廠里,開始靠近質量的崗位通常被稱為“質量檢驗科”或者“質量檢查科”。
  1978年,劉源張先生在日本的老師石川馨,來到北京內燃機廠指導開展全面質量管理,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質量管理小組。同年,國家標準總局和國家計量總局先后成立。1979年,中國質量協會成立。中國第一個質量月也是在這年發起的——第一個質量月的活動主題是“生產優質品光榮,生產劣質品可恥”。這個口號旗幟如此鮮明,反映當時中國的質量觀戴著一頂道德的帽子。隨后,3月15日消費者權益日舉辦的“3·15”晚會延續至今,成為大眾茶余飯后的話題,帶動質量理念深入日常。
  質量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處,也承載著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繼十九大報告之后再次提出“建設質量強國”,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早在2022年8月23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家質量強國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的通知》,加強對質量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梢钥吹?,在中國這片制造業的熱土上,質量理念被不斷注入獨特的新內容。
  然而,在全球化、數字化的新浪潮下,質量的神話色彩似乎有些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對質量理念的廣泛討論,以及對“新質量思維”的呼吁。
  中國有著數量龐大的工廠,而質量理論一向需要現場的洞察力,這難免讓人們對中國的質量理論貢獻有所期待。隨著各種數字化技術的導入,傳統質量管理正在轉變成數字化質量管理。一些應用了百年的過程控制理論,也有些步履蹣跚,力不從心。那么,新的質量理論是什么?
  近幾年,物聯網和數字化技術正在工廠里推動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聰明的機器和越來越短的用戶反饋路徑,都在呼喚著新的質量理論突破。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工廠,海量的數字化技術的實踐背后凝聚著制造的智慧,而互聯網則將用戶與企業更加緊密相連。在用戶與制造鏈條幾乎沒有距離的背景下,質量該如何定義呢?
  這些問題將留給中國的制造業來回答。書中提到,質量是有國家特色的,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國情,無法照搬理論。中國早已是制造大國,全球的大量工廠基地都在中國。而質量理論向來誕生于熱鬧的機器所在地。下一個重要的質量理論突破,應該會來自機器數據的使用。由此,中國應該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工業市場。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質量依然是企業堅固的基石,并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通過回顧質量理念百年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質量具有退化的特性,而非能夠一直穩定地積累。保持或者提高質量的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如此看來,質量意識是企業家的必備修養,質量文化是企業家性格的應有特征。唯有企業家的質量意識領先,質量才能有希望提高。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應能為企業家普及質量理念提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質量簡史》作為一本中文原創著作,為中國學者和企業在質量界的足跡留下了筆墨。盡管質量領域中已有不少經典著作,但大部分是外文作品,對中國當時一批走在前沿的“質量人”及其實踐記載并不充分。因此,本書也期待為中國質量界拋出引子,呼喚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中國自己的質量故事。
 ?。ㄗⅲ罕疚霓D載自《解放日報·讀書周刊》2022年12月31日07版,略有改動)
  

標簽:工業制造,工程科學,全面質量管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