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背后的制造業中小企業“疫病”本源
發布時間:2020-03-02 www.xstr.xyz
自2019年12月至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肆虐我國三月有余,在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面臨巨大風險的同時,我國經濟也為此蒙上了一層陰影,首當其沖者就是2019年已然面臨發展困境的廣大中小企業。
1. 疫情來襲加劇制造業中小企業寒冬
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達到3000多萬家,占企業總數90%以上,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制造業中小企業作為其中主力,更是撐起了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半邊天”。然而,隨著全球宏觀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以及中美貿易摩擦所造成的出口增幅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困境。
2019年四季度,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僅為92.7,自2011年三季度以來已經連續8年低于景氣臨界值100,其中工業分行業指數為92.5,低于總體指數,制造業中小企業發展處于承壓狀態。
如此背景下遭遇疫情,對中小企業而言可謂雪上加霜。為控制疫情,全國多地采取“封城”、封路、延遲開工等對策,這對于制造業中小企業影響巨大。
一是疫情導致客戶需求減少,企業訂單下降;
二是企業所需的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通受阻,難以開展正常生產;
三是銷售渠道受阻,企業已經生產的產品無法變現。
與此同時,企業還需要承擔人員工資、廠房租金、借貸利息等剛性費用以及無法正常交付產品可能帶來的違約金等多種經濟支出,不得不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北京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聯合調查,受本次疫情影響,85.01%的企業現金無法維持3個月以上,近30%的企業估計疫情導致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
長期來看,如果這種情況無法有效改善,致使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將帶來大量人群失業,導致市場消費能力萎縮,中小企業銷售收入繼續下降,更多企業倒閉,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中最主要的一批生產力,中小企業的“疫病”已經通過全球產業鏈逐漸蔓延到國外,世界各地均有企業因中國企業斷供而停產,不得不四處尋找替代品。
一旦“替代品”成為“常用品”,中國制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將會松動,制造業將出現外流風險。如無法有效遏制這一情況,中國制造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因此,如何讓廣大制造業中小企業盡快擺脫疫情困境、步入發展正軌,是我們當前急需考慮的嚴肅問題。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于2020年2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夏慶豐表示,疫情面前中小企業更加脆弱,扶持中小企業是理所當然的,中央企業將在產業鏈合作等方面積極響應帶頭落實,出臺的政策中有些是專門支持幫助中小企業的專項政策。
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對于疫情影響導致的中小企業延遲交貨、延遲支付等情況,將指導中央企業本著共克時艱、友好協商的原則,及時主動加強溝通,依法依規通過采取延期履行、修改部分合同條款等方式,解決中小企業的困難和問題。
2.疫情危機背后的制造業中小企業“疫病”本源
本次疫情危機暴露出我國制造業中小企業脆弱的抗風險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制造業中小企業落后的生產模式、不足的供應鏈掌控力、欠佳的融資能力和匱乏的人才資源,這四大因素降低了制造業中小企業競爭力,嚴重制約其進一步發展。
(1)落后的生產模式難以獲得豐厚的市場利潤
我國制造業中小企業主要集聚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大批量生產和人口成本的紅利尚未褪去之前,大部分中小企業通過一條“投資—擴大生產—再投資—再擴大生產”的粗放式發展路徑實現了規模增長與資本積累。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進步,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場地成本等經營成本持續升高,中小企業已經難以依賴這種發展模式繼續生存。
一方面,傳統市場逼近飽和,企業利潤持續下降。
大量中小企業所處于的生產制造環節是產業鏈上的低利潤環節,相比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環節20%-50%的利潤率,高端制造環節利潤率僅為10%-20%,低端生產制造環節利潤率更是僅有2%-3%。
同時,大量低端勞動密集型生產制造環節缺乏技術壁壘,后來者能夠輕易進入,市場快速形成紅海,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為了獲得市場,企業不得不進一步降低產品價格、壓縮利潤空間,導致大量中小企業處于微利乃至虧損邊緣狀態。而本次疫情也反映出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受突發事件影響較大,企業亟待向技術密集型轉型。
另一方面,新興市場開始萌芽,企業開拓市場乏力。
隨著社會發展,多樣化、高品質、個性化的消費結構升級孕育了新的市場需求,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據商務部統計,安全、設計和品質已經成為我國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內容,需求升級顯著。
然而,這與大量國內中小企業批量化生產和追求規模經濟的供給行為形成錯位,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大量市場份額只能由進口產品占據,廣大中小企業遭遇訂單下滑、產能過剩、無法獲利的困境。
?。?)不足的供應鏈掌控力難以應對突發的市場變化
供應鏈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企業無法完成生產銷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無從談起。相比于其他行業,制造業企業作為供應鏈中間環節,對于供應鏈上下游管理的要求更高。然而,當前我國制造業中小企業供應鏈掌控力嚴重不足,導致企業難以應對市場突發的各類變化。
一方面,制造業中小企業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較弱。面向供應鏈上游采購時,大量企業沒有開展精密計算,導致原材料采購不足或剩余,造成產量匱乏或是資金浪費。面向供應鏈下游銷售時,未能及時獲取客戶的生產計劃、采購計劃等信息,無法合理排產、緊密對接需求,導致生產過剩、庫存積壓、產量不足、延期交貨等諸多問題出現。
另一方面,大量制造業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結構相對僵化,上下游往往僅具備少量幾個固定的合作伙伴,一旦某一個合作伙伴突發經營問題,就有可能面臨供應鏈斷裂的危機,導致原材料嚴重不足或產品無路可銷。而臨時更換合作伙伴難度大、成本高,無法有效解決企業燃眉之急。
?。?)欠佳的融資能力難以滿足運營的資金需求
高漲的運營成本、漫長的收款賬期、有限的現金儲備使得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現金壓力,能否順利融資成為維系中小企業生存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突發事件發生時,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將面臨更嚴峻挑戰。然而,受限于中小企業當前不良的盈利能力、不足的固定資產、偏低的流動比率和不合理的流動資產結構,不得不面臨融資渠道少、融資成本高等問題。
融資渠道方面,我國投融資市場整體發展尚不成熟,未能建立覆蓋產業鏈各環節的、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中小企業所能使用的融資手段單一,大部分融資僅能通過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實現,股票、基金和債券等資金募集方式使用者較少。
其原因是當前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對企業通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方式融資規定了較高的門檻,大部分中小企業受限于經營水平,無法達到相應要求,難以獲取足夠的資金支持維系企業運轉。
融資成本方面,即便通過僅有的銀行和民間借貸獲取資金,中小企業也面臨高昂的融資成本。目前我國銀行貸款的首要供給對象為政府和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經營不確定性較大,與中小企業合作會使銀行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
因此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不僅會提出短期限、小金額等要求,也會提出更高的利率,根據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的不同,年化利率較之基準預期年化利率可上浮30%-200%。而民間借貸由于缺乏監管,利率更高,部分地區的最高年息甚至可能超過100%。
?。?)匱乏的人才資源難以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
人才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最基礎資源,是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最基本因素。隨著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人才在企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愈發重要,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綜合。企業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核心競爭力,不僅需要優秀的人才建設現代化的管理體系,還需要尖端的人才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發。然而,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優質人才的匱乏已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頑疾。
宏觀角度來看,我國制造業高端人才的總體供給嚴重不足。當前制造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融合型人才成為我國制造業最主要的需求目標。但是,我國目前在制造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要求變化認識不足、缺乏統籌協調、實訓基地建設滯后等問題,培養的人才能力與企業需求脫節,導致制造業出現千萬級高技能人才缺口。
微觀角度來看,囿于經營水平,大部分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知名度低、薪酬待遇低、成長空間有限等、管理不規范、合法權益缺乏保障等諸多問題,部分中小企業更是存在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運輸不便、工作環境不佳等問題,對優秀人才難以產生足夠吸引力。面對互聯網、金融等其他行業及以及同行業內大型企業的競爭,很難招攬優秀的人才以提升企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