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和金融業關系
發布時間:2019-08-02 www.xstr.xyz
空心化還是堅守?英美和德國不同的制造業發展路徑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陳平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講了如下的話。他說,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后,差不多到了1850年之后,英國發現制造業已經不能賺很多的錢了,而金融則要比制造業獲得更高的利潤。于是,英國的制造業就開始向空心化轉變,直到20世紀初,英國的制造業開始下滑,而英國的霸權地位也受到了美國的較大沖擊。而美國在二戰之前及二戰之中,制造業也是很發達的。但是到了七十年代,美國制造業也開始推動乏力,美國的金融業則開始逐漸取代制造業,成為美國越來越大的產業(姑且這么說吧)。即使在七十年代,美元被迫與黃金脫鉤,但美元依靠美軍強大的武力,以及石油美元的能量,依然在保持著美國的霸權。
制造業所遇到的利潤瓶頸,有以下的原因:一個是制造業一旦技術成熟,那么擴展起來是很快的。這樣在業內形成的競爭壓力也跟著增大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先使用新技術的企業從有較大的贏利就被迫走向贏利空間被壓縮的局面。另一個是,在制造業,新技術的問世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如果時間周期比預想的要長,那么原有技術的贏利優勢就將不再,這也會導致制造業利潤率的下滑。制造業利潤率的下降,勢必導致資本要向制造業之外的領域轉移,以謀求更高的利潤。
在德國,雖然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但是德國制造業似乎還在堅守,就是說,德國資本從制造業向金融業等其他領域轉移的規模遠不如英美國家。德國制造業之發達,超出其他國家,也包括其他發達國家相當大的一段距離。德國制造業的精密、效率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所以,德國在制造業領域里所獲取利潤也一直是比較高的。至少這就說明,在制造業里,要獲取更高的利潤,必須加強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制造業技術的水平。
但在整個發達國家范圍內,類似德國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或者也許英美國家沒有這種提高制造業技術創新的耐心,總不如依靠金融來錢來得快。所以他們國內的制造業開始向外轉移就成了不可避免的趨勢。英國的金融業一直很發達,而美國的金融業自從開始越來越脫離支持制造業的趨勢以來,美國的金融業雖然也有迅速發展的時期,但美國制造業加快逃離美國的趨勢也在加快。美國制造業的空心化讓美國成為一個只靠金融業的一個虛弱的巨人。
中國的金融業應支持和發展中國的制造業
對中國來說,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其實也是存在著的。我們某些陳舊技術所帶來的產能過剩,迫使中國不得不要去掉這類過剩的產能。這對制造業來說,肯定是一個打擊。但是,為了以后的發展,這種精兵簡政式的做法也是勢在必行。不然,包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重,拖累中國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當然,中國是不可能像英美那樣,會忽視制造業,甚至會放棄制造業。英美的教訓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制造業所獲得的利潤再低,也是國之根本。這個根本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以被動搖的。
所以,中國制造業的出路就是要不斷地創新、再創新。雖然這個過程比較困難,要經歷很多坎坷,但這只能是唯一的出路。有的時候,看起來這個瓶頸很細,很長,要走過去很費時費力。但只要咬牙堅持,走過這一段之后,總會迎來瓶頸后的快速發展時期。
對于中國的金融業來說,一定不能走英美拋棄制造業,只走自身膨脹的道路。中國的金融業,主業還是支持制造業獲得資金以發展中國的制造業。對于金融業來說,要堅守這一點也并不容易,因為有各種金融手段可以獲得更高利潤方式的誘惑,而金融業要擺脫這樣的誘惑也不太容易。但是,至少國有金融企業,必須要有這樣的定力,免受這樣的誘惑,堅守本心,為國家的建設服務,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服務。
金融業也需要自身更多資金的輸送。除了依靠向企業貸款而獲得相關利息之外,自身也需要用某些自身增殖的手段來增加財富。因此有些金融手段也是可以使用的。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做法一定不能沖擊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持,不能把這樣的副業當作主業。如果那樣本末倒置,麻煩就會出現。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但同時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要得到發展,中國需要資本,也需要利潤,但一定不可被資本和利潤的誘惑牽著鼻子走。中國要堅守自己的底線,把握清醒的認識,把國家的健康發展永遠放在第一位。
中國的制造業還遠沒有進入更高端的位置,中國的金融業距離英美那樣的規模也差得很遠,所以中國在這個兩個領域里要努力做得更多、更好。我們要實現建設一個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強國,還需要努力奮斗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我們現在的富裕和強大,也只是一個相對的程度。我們不能為現在這一點進步就沾沾自喜,更不能驕傲自滿。前面的路還很坎坷,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